三、农药
农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与考量
一、农药的类型及特点
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农药主要分为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化学农药以其高效的杀虫杀菌性能,能迅速遏制病虫害的爆发,例如有机磷类农药对多种害虫具有强力的毒杀作用。然而,其弊端在于易在中药材上残留,若残留量超标,不仅影响中药材品质,还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并且会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与之相比,生物农药如白僵菌,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具有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残留的显著优势,对维护中药材的天然药性和生态平衡作用积极,但在杀虫杀菌速度与效果的持久性上,往往不及化学农药。
二、农药的使用要点
1. 精准施药:施药前需精确诊断病虫害种类,依据不同病虫害的特性与发生规律,挑选针对性强的农药品种,并结合中药材的生长阶段确定适宜的用药剂量与浓度。例如,在金银花的现蕾期,对农药的耐受性降低,用药浓度应适当降低,以免造成药害影响花蕾发育。
2. 适时施药:依据病虫害的发生周期与中药材的生长节奏,把握最佳施药时机。像防治枸杞蚜虫,宜在其种群数量开始快速增长的初期施药,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一些具有明显季节性发生特点的病虫害,如夏季高温多雨时期易爆发的中药材叶部病害,需提前做好施药预防准备。
3. 安全施药:施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与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农药接触皮肤、呼吸道与口腔。施药后,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在间隔期内禁止采收中药材,以保障中药材上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例如,使用某种化学农药防治黄芪病害后,需等待 20 天以上方可采收黄芪。
三、农药残留管理
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问题关乎其质量与安全性,是中药材生产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强化田间管理,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减少农药使用频次与用量。例如,通过合理的轮作倒茬、及时清理田园杂草与病株残体等农业措施,破坏病虫害滋生的环境;利用防虫网、诱虫灯等物理设施诱捕害虫;释放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等。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在中药材采收前进行抽样检测,严禁农药残留超标的中药材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