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

2024-12-12 11:26:06 内容管理员 9

别名

水马、蝦姑、龙落子、马头鱼等。

概述

海马为海产鱼类,也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材,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本品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 et Snyder)、刺海马(H.histrixKaup) 、管海马(H.kuda Bleeker)、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 Leach)或小海马(海蛆)(H.japonicus Kaup)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海马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记有:"性温平,无毒。主妇人难产"。《本草纲目》载:"海马味甘,性温平,无毒。暖水藏,壮阳道,消瘕块,治疔疮肿毒。"清·《本草新编》载:"海马,虾属也,性温平,无毒。入肾经、命门,专善兴阳,功不亚于海狗,更善堕胎,故能催生也。"

产地分布

小海马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及内湾中潮线至低潮线海域;线纹海马及三斑海马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至南海沿海;管海马及刺海马见于台湾海峡至南海沿海。海马主产于浙江舟山;广东海丰、惠来、电白、湛江、宝安、海康、琼山、陆丰、昌江、陵水、斗门、澄迈、惠阳、潮阳、惠东;福建厦门、福鼎、同安、连江、东山、仙游、平潭、鲤城、蒲田、霞浦、长乐、福安、惠安、龙海、漳浦、晋江、福清。

地方习用品:冠海马主要见于黄海、渤海沿海。

形态特征

线纹海马又名克氏海马、大海马,体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厘米,为海马中最大的一种。全体淡黄色,体侧具白色线状斑点。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前方有一管状长吻;口小,无牙,鳃孔小;眼大而深陷;鼻孔很小,每侧两个,相距甚近,位于眼的前方。雄海马腹部有一育儿囊,驱干部七棱形,尾部为四棱形,由前向后渐细卷曲。体表无鳞,完全为骨质环所包,体环11+39-40个;背鳍长,鳍条18-19;臀鳍短小,鳍条4。胸鳍短宽,略呈扇形。无腹鳍与尾鳍。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体轻,骨质坚硬,其他几种海马形态均与大海马相似。

生态环境

海马栖息于温带及沿海内湾、风平浪静、水质清洁、藻类繁茂、浮游生物丰富的低潮区。人工饲养则模拟其自然生态建造养殖池。

生物学特性

海马为暧水性浅海鱼类。野生者常以尾端缠附于海藻上。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平时多停留在池底,很少活动。游泳时头部向上,靠背鳍和胸鳍的煽动作直立游泳。

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水温:适合海马生长的水温为19-33℃,以20-22℃最为适宜;发情期较适宜水温为22-26℃,如低于20℃,不发情,不交配;幼海马对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差,最适宜水温为21-29℃。15℃时很易死亡。水的温差大于3℃时,对海马生长不利。水的比重:适宜海马生长的水的比重范围为1.006-1.025,以1.018-1.023最为适宜,超过此范围会使海马的摄食能力减弱,体质下降。水质:水质要求清洁无毒,氧气充足,无敌害和污染,一般水的溶氧量不得低于3毫克/升,pH值在7-8.5为宜。光照:光照强度宜在500-2000米烛光之间。强光直射、烈日暴晒或遮荫过度,均不利于海马的正常生长发育。

2、食性 海马在野生状态下以小型甲壳动物为食。人工饲养的海马主要摄食甲壳动物中的蛲足类、端足类、枝角类以及各种虾类。幼海马的理想料为蛲足类,成海马则以糠虾、毛虾及其它小型虾类为食。摄食方法是将吻管伸向饵料后,颊鼓起,然后张开口,把饵料吸入口内。大海马每天摄食蛲足类300-400只。

3、繁殖特性 海马繁殖由雄性负责怀胎分娩。雌海马性成熟后,尤其在产卵期,泄殖腔微微扩大,形成生殖乳头(肛突)。除1-2月份不生殖外,其它季节都能繁殖,每年可产数胎。雄马育儿囊扩张,其内排出透明的精液,育儿囊与雌马的肛突相连,雌马排卵于雄马的育儿囊中(排卵过程1-2分钟),受精卵历经20余天,仔鱼便从育儿囊中排出。1胎能产海马苗200-1000尾。通常成体连续产2-4胎为有效胎。据观察,第1胎所产苗数比第2胎多33.8%以上,且成活率也高。产苗多发生在黎明,偶见于白天。刚出生的海马苗,即能独立生活,约经2.5-3.5个月可长成12厘米左右,生长6-9个月性成熟,第2年可生育小海马。研究表明,气温下降海马生长速度减慢;水温降至15℃左右,海马便进入越冬期。

生长习性

海马为暖水性浅海鱼类。

生长周期

多年生动物。

采收加工

捕捞及加工:

1、捕捞 野生海马多在捕鱼时获得,全年均产,以7-9月产量多。人工养殖海马一般在12月至竖年1月捕收,当海马长12厘米以上时可捕收。

2、加工 除去内脏,晒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内脏后,将尾盘卷,晒干。然后选大小相似者,用红线缠扎成对,即成商品。

贮藏养护

海马一般用小塑料袋分装,置木箱中拌放花椒或细辛,贮存于阴凉干燥处。环境温度15℃以下,相对湿度65-75%。

本品受潮易生霉、虫蛀。受潮后商品表面出现不同颜色霉斑。危害的主要仓虫有,波纹皮蠹、黑毛皮蠹、球棒皮蠹、锯谷盗、米扁虫等,多从商品腹部蛀噬,被蛀品表面可见许多空洞,严重时内部蛀空。

储藏期间,应注意防潮。发现受潮,及时晾晒,高温多湿季节应贮于内置生石灰、无水氯化钙、木炭等吸潮剂的密闭箱或缸中保藏。有条件的地方可抽氧充氮养护。

形状规格

线纹海马商品体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厘米,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前方有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具短棘;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以个大、色白、体全、头尾无碎者为隹。刺海马体长15-20厘米,黄白色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长。大海马体长20-30厘米,黑褐色。三斑海马体侧北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务有1黑斑。小海马(海蛆)体形小,长10厘米,黑褐色,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

规格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进口药材商品规格标准,海马分为光海马和刺海马两种。光海马原生动物为线纹海马和三斑海马,刺海马原动物为刺海马。

线纹海马体长20-24厘米,腹部宽2-2.5厘米;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黑褐色,头、身、尾均为骨质硬壳状,身、尾由多数环形棱脊排列成节,头与躯体略呈直角,口小,吻管长,眼大,圆形,两眼内陷,眼眶突出,鳃部隆起,鳃盖上有放射状细纹;腹部凸出,身具七棱,第1、4、7节较发达粗大;尾部四棱形,往下渐细而卷曲。背、胸、臀部均有鳍;雄性腹部有育儿囊;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三斑海马体长10-18厘米,吻管较短,不及头长的1/2;体侧背方1、4、7节棱棘基部各具一黑斑。刺海马体形与线纹海马相似,不同点为头、身、尾各环形棱脊接结处的棱棘特别发达,呈刺状。第一节的两个棱棘,更为明显。头冠尖端具4-5个尖形小棘,排成星状。

正品海马的检查指标有虫蛀:取本品500克,挑拣出有明显的蛀孔者称重,不得超过5%,并不得有活虫。水分:取原只海马约30克,精密称定,置已恒重的培养皿中,在100-105℃干燥5小时,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含水分数,不得超过15%。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海马性温,味甘。归肝、肾经。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等功能。用于阳痿,妇人难产,遗尿,肾虚作喘,瘕积聚,跌打损伤;外用治疗痈肿疔疮。

主要成分:

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其皮肤中的黄色素为y-胡萝卜素,红色素为虾青素,刺蛄素,黑色素为黑素。含乙酰胆碱酯酶、胆碱脂酶、蛋白酶等。

主要药理作用:

线纹海马的乙醇提取物,可以延长正常雌性小白鼠的动情期,对去势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囊、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海马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

种植技术

饲养技术:

(一)选场建池

养殖场应选风浪较小、水质清洁、用水方便、蛲足类幼体及糠虾类等饵料丰富的海边。养殖池深1.8米,面积10米2,池中安装排灌设备,池上设有活动天棚,以防阳光暴晒。大池饲养有利于水的比重、溶氧量等生态因子的稳定,也利于海马的摄食、活动和繁殖。海马宜采用分池饲养。养殖池分为沉淀池:海水须在池中沉淀24小时,方可转入养殖池;养殖池:较沉淀池略低,供饲养成体海马使用。

(二)饲养方法

1、种源亲海马的选择:一般在春节前后进行,气候寒冷地带,宜秋末冬初进行,每年1次。选体大粗壮、活动能力强、无病伤、无畸形者;雄海马育儿襄长大、且丰满柔软,雌海马腹部膨大、生殖孔突出明显,体长在12厘米以上,生长1-2年。雌雄比例约为1:1.5。

2、亲海马饲养雌雄搭配好的亲海马,放在消毒干净、大而深的水池中进行精养。正常情况下,要投入充足、大小适宜的饵料,一般每天2-3次,以鲜虾为好。池内剩余饵料及时捞出,保持水质清新,水温稳定。越冬期池面覆盖薄膜或建立简易温室。后期种海马摄食增加,应投喂足量精饵料。养殖密度500尾/米3左右为宜。投虾量约为500-1000克/1000尾为宜。越冬期转入越冬室,宜雌雄分养、疏养(一般每立方米海水放养50尾左右),增加换水次数,供给优质充足的饵料,及时调节水温、气温、光照度、海水比重,以利亲海马的性腺发育,提高繁殖能力。

水温光照和海水比重的调控:越冬后产生性行为的基础温度,雄海马低于雌海马。如果水温持续在较低的情况下,对雌海马性腺发育不利,而雄海马过早发情,常出现同性交配,育儿囊水肿、囊壁黑色素局布沉积现象,影响生殖能力,发病率亦高。从5月份起应将水温逐步升高到22℃,加快雌海马的性腺发育,雌雄海马发情间隔期缩短,病变相应减少。海马的性腺活动和光照强度关系密切,繁殖时期光照强度控 制在5000-10000米烛光之间,对刺激海马排卵和促进性腺发育、产苗行为,均有一定作用。产苗期的护理:在海马临产前的3-5天,将雄海马转至产苗池,产苗后,应将幼苗与亲海马分离,便于饲养管理,避免幼海马被亲海马误食。

(三)饲养管理

初生海马体质弱,对多变的环境境适应能力差,注意温度、水质、饵料、光照以及放养密度的控制。

1、水温稳定当海马不适应突变温差时,便出现侧游或扭曲不安。人工饲养海马的关键之一就是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幼海马的培育,在广东9-10月份(浙江7-8月份)气温皆在25℃以上,幼海马生长速度快,成活率相对较高,此时进行幼苗的培殖,并强化养殖,效果良好,成活率可达80%。当水温日高夜低变化较大时,夜间应在池面上加盖竹帘或塑料薄膜,以利避风保暖,降低温差。

2、水质清新 放养当天用水,须经过沉淀或过滤处理,透明度以40-50厘米为宜,以防天敌和杂质影响生长。换水时间视水质、水温情况而定,每日以全换水为佳,水体含氧量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如果含氧量在2毫克/升以下,会引起海马的窒息死亡。初生海马池内水温在29℃以上时,要勤换水。气温高,成年海马也应每天换水1次。换水时将池壁池底洗刷干净,以免残余腐烂饵料附着泥质,繁殖杂藻及病菌。

3、饵料适度 饵料的大小要与吻口相适应。可用100-120目筛网捕捞饵料,并用大小不同的筛网(60目、80目、100目)过筛后,分离出不同大小的蛲足类,根据海马苗大小进行投饵。成年海马的主要饵料为体长1厘米左右的糠虾或虾苗,日摄食量视海马的大小不同而异。要注意每日傍晚或翌晨检查养殖池内的饵料情况,以免投饵过多,导致水质变坏;投饵过少,海马吸食不足,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饲料力求新鲜无毒。

4、光照强度适中 海马的养殖应避免强光直射和不使用反光性能较强的设备,以免刺激海马,引起水质败坏。在养殖池上,要搭盖荫棚,调节光照,光线过强,放养池中容易繁殖褐藻,影响水质。

5、放养密度合理放养密度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在同样的条件下,密度越低,成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一般生长10天以下的初生海马放养量为500-1000尾/米3;4-5厘米长的海马放养量为250尾/米3;10厘米以上的海马放养量为60-70尾/米3。

病害防治:

海马幼苗疾病程短,同步性强,死亡数量大。病程表现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病程1-2天,甚至在病状尚未充分表现出来时,幼苗即死亡。如:胀鳔病、生理机能失调、跑马病、不良水质病等。

胀鳔病: 多发于5-10月,主要表现为腹部鼓胀,活动能力差。实行种海马精养;幼苗期饵料充足,增强幼苗体质;发病初期改善环境条件,勤换水或向养殖池中泼洒新鲜海水,减少光照,适当疏养等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生理机能失调:5-9月,20日龄内的海马易患此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跑马病:发生于5-15日龄的幼苗。主要症状为海马表现兴奋,游泳速度加快,摄食活动积极(40次/分钟以上)。目前认为大多是由于饵料不足或过度拥挤造成的。主要防治措施:增加投饵次数和投饵量,减小幼苗饲养密度。

不良水质病:主要发生于水温较高的5-10月。病因是由于投放过量饵料引起水质突然变坏,以及水的清浊度低而造成的。防治方法:处理好换水次数,控制饵料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水的清洁度。

2、亚急性型 病程3-6天,如食物性肠道病(仅发生于体长5厘米以下的幼苗)。主要症状为活动缓慢,不食,腹部鼓胀,肛门突出并呈乳白色。病因是摄食了难于消化的枝角类。防治方法:避免向体长5厘米以下的幼海马投喂枝角类。

3、慢性型 病程6天以上,包括冻死、肤霉病。冻死发生于冬季,发病率在80%以上,病因是水温低,饵料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在19℃以上,保证饵料充足。肤霉病流行于水温低的冬季,发病率较低,约为1-5%。防治方法:避免机械损伤,保持水质清新,发现病体后,立即实行隔离,清池消毒;或将病海马放入盛有淡水的盆内浸泡。

发展前景

为了缓解海马供应紧张局面,改变长期依赖进口和资源不足的问题,1954年广东省模拟野生海马的生态环境,开展人工养殖试验。1968年商业、卫生、农林、外贸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南药生产,并将海马列为重点发展的品种之一。从70年代开始,广东、浙江两省药材部门先后在广东的陆丰、琼山、海康、电白、吴川县以及浙江温州市、洞头县建立了十多个海马场,采取国家扶持与地方自筹资金的方式,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开展了海马养殖的科学研究。20多年来,基本摸清了我国分布的海马种类、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学特性,同时对海马饵料的种类(含人工培育饵料技术)、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够繁殖出大量种苗,并提供了少量商品,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海马是一种壮阳滋补的名贵中药材,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需求量必将日益增加,海马生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海马捕捞量小,与药用需求矛盾大;人工养殖仍处于科研阶段,海马幼苗成活率低,疾病防治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产能力低。解决海马药用需求的根本出路,首先要:加强资源保护合理捕捞。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寻求防治疾病、提高幼苗成活率的途径,选育优良品种;完善养殖设施,尽快发展生产。

5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我国药用海马主要靠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商品长期供不应求。属于不能满足需要的品种。

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是海马主要分布区。50-60年代,每年收购量在300-400公斤;70年代每年收购量基本保持在3000公斤左右。长期以来,海马的生活环境遭到污染,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进入80年代,收购量不断下降。从海马销售情况看,50年代到70年代初逐年增加。1970年销售8.7万公斤,比1957年增长1.2倍。80年代以来,由于海马进口量减少,销售明显下降。1983年销售1万多公斤,比1970年减少80%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所需海马不断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药典标准

本品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 et Snyder、刺海马Hippocampushistrix Kaup、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或小海马(海蛆)Hippocampus japonicus Kaup的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捞,洗净,晒干;或除去皮膜和内脏,晒干。

[性状] 线纹海马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刺海马 体长15~20cm。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

大海马 体长20~30cm。黑褐色。

三斑海马 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 (海蛆)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和短棘均较细小。

[鉴别]本品粉末白色或黄白色。横纹肌纤维多碎断,有明暗相间的细密横纹;横断面观类长方形或长卵圆形,表面平滑,可见细点或裂缝状空隙。胶原纤维相互缠绕成团。皮肤碎片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可见棕色颗粒状色素物。骨碎片不规则形,骨陷窝呈长条形或裂缝状。

饮片

[炮制] 用时捣碎或碾粉。

[性味与归经]

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用于阳痿,遗尿,肾虚作喘,癥瘕积聚,跌扑损伤;外治痈肿疔疮。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