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别名
竹皮、青竹茹
概述
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 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青秆竹,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
西。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产地分布
分布于广东,广西。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
生态环境
1、青秆竹: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西。
2、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3、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
生物学特性
1、青秆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2、大头典竹: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3、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燧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采收加工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
炮制方法
1、竹茹: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周。
2、姜竹茹: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附录ⅡID)炒至黄色。
性味功能
性味:味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心、胆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真伪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饮片性状
1、竹茹同药材。
2、姜竹茹形如竹茹,表面黄色。微有姜香气。
药典标准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性状]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检查]水分不得过7.0%(通则0832第二法)。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0%。
饮片
[炮制]竹茹 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性状]
[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姜竹茹 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
[性状]
本品形如竹茹,表面黄色。微有姜香气。
[检查]
[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5~10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