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2024-12-12 15:52:55 内容管理员 6

别名

楝木皮、楝树枝皮、苦楝树白皮、东行楝根白皮、楝皮、楝根皮、楝根木皮、苦楝树皮、苦楝根皮。

概述

本品为楝科棟属植物棟和川楝的树皮或根皮。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山东等地。

形态特征

1、楝又名苦楝、楝树;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cm;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态环境

1、楝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2、川楝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

生物学特性

1、楝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2、川楝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不耐荫蔽,在海拔1000m以下均可生长。以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4-5月剥去茎皮,全年可采收根皮,切断,晒干。

形状规格

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3-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成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均可见,极细的网纹。无臭,味苦。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泽,粗糙,多裂纹。干皮以皮细、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性味功能

苦,寒,有毒。归脾,胃,肝经。具有杀虫,疗癣功效。主治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疥疮,头癣等症。

化学成分:

1、棕树皮中含有川楝素(toosendanin),苦楝酮(kulinone),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植酸甲酯(methylkulonate),苦楝子三醇(melianotriol),葛杜宁-3-O-β-O-D-吡喃葡萄糖甙(7a-acetoxy-l43,15β-epoxy-gedunan-1-ene-3-O-β-Dglucopyranoside),1,8-二羟基-2-甲基蒽醌-3-0-3-D-吡喃半乳糖甙(1,8-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β-D-galactopyranoside),1,5-二羟基-8-甲氧基-2-甲基蒽醌-3-0-a-L-吡喃鼠李糖甙(1,5-dihydroxy-8-meth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a-L-rhamnopyranoside),4',5-二羟基黄酮-7-0-a-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4’,5-dihydroxyflavone-7-O-a-L-rhamnopyranosyl- (l→4) -β-D-glucopyranoside],异川楝素(isotoosendanin)。另有β-谷甾醇 (β-sitosterol),正十三烷及水溶性成分。樟树木材中含印楝波灵(nimbolin) A及B,秦皮酮(fraxinellone),葛杜宁(gedu-nin)。樟树根中含芹菜素-5-0-β-D-吡喃半乳糖甙(apigenin-5-

O-β-D-galactopyranoside)。

2、川楝树皮含川楝素、异川楝素,根皮中四川楝素的含量较树皮中的略高。

药理作用:

驱虫作用,对呼吸中枢的影响,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影响,抗肉毒中毒,对心乳头肌电和机械特型的影响。

真伪鉴别

干皮横切面:外侧有3-4条木栓组织层带。木栓层常已深入到韧皮部。老皮多已不见皮层。韧皮部有切向延长的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成层;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方晶直径6-31μm,纤维壁厚,木化。初生射线喇叭形,开口处的细胞常含有草酸钙簇晶。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圆形、类圆形或卵圆形,单位或由2-5个分粒组成的复粒。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其内侧可见射线及颓废筛管群;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韧皮部韧皮射线波状弯曲,宽3-5列细胞;韧皮纤维排列成多层断续的环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红棕色。

①纤维甚长,直径15-27μm,壁极厚,木化;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厚约至14μ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径13-29μm。

②木化韧皮薄壁细胞常紧附纤维束旁,类长方形、长条形或类圆形,长43-130μm,直径15-37μ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纹孔。此外,有木栓组织碎片,有的含红棕色物;淀粉粒单粒直径约至13μm;稀有簇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醚10ml,浸渍2h,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波1ml,挥干后,滴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数滴,显红色;另取滤液1ml,置试管中,挥干后,加醋研1ml,搅拌,沿管壁加硫酸数滴,醋研层显绿色,硫酸层显红色至紫红色。(检查三萜类)。

种植技术

(一)、楝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0-11月选择20年以上的老树,进行采种。春季4月播种前用温水浸种4-5d按行距30-45cm开条沟,沟深6cm,将种子播火,覆土压实。培育1年,翌年春季移栽。按行株距5mx5m开穴,穴径1.2m,深80cm,底层施厩肥,上覆细土10cm,每穴栽种1株,栽种时要使根部舒展,土壤与根部密接,覆土压实,浇水。

(二)、田间管理:幼树栽种后,每年要松土除草、施肥2-3次,冬季进行培土,遇雨季要及时开沟排除积水。

(三)、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溃疡病、褐斑病、丛技病、花叶病、叶斑病;虫害有黄刺蛾、扁刺蛾、斑衣蜡蝉、星天牛等。

药典标准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千,或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和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

[鉴别]

 (1)取本品一段,用手折叠揉搓,可分为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有极细的网纹。

(2)本品粉末红棕色。纤维多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草酸钙方晶较多,呈正方形、多面形或类双锥形,直径14~25μm。木栓细胞多角形,内含红棕色物。

(3)取本品粉末2g,加水40ml,超声处理1小时,放冷,离心,取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楝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儿茶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4: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0.0% (通则2302)。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通则0512和通则0431)测定。色谱、质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1%甲酸溶液(31:69)为流动相;采用单级四极杆质谱检测器,电喷雾离子化(ESI)负离子模式下选择质荷比(m/z) 为573离子进行检测。理论板数按川楝素峰计算应不低于8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川楝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μ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μl与供试品溶液1~2μl,注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以

川楝素两个峰面积之和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川楝素(C30H38O11) 应为0.010%~0.2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丝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除去粗皮者呈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切面纤维性,略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杀虫,疗癣。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用法与用量]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