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2024-12-12 16:31:40 内容管理员 4

别名

中文名:玳瑁

拉丁文名:Carapax Eretmochelydis

英文名:Hawksbill Carapace,Hawksbill Shell, Hawksbill Turtle She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Linnaeus)

别名:

琦琩、琦琩甲、明玳瑁、文甲

概述

本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

产地分布

本品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野生玳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形态特征

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生态环境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生长习性

栖息于温、热带海洋中性凶猛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海藻类等食物为主。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用沸醋泼之,使其背部鳞片剥落,去除残肉,洗净。

形状规格

本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相同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平肝定惊,清热解毒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症状。

化学成分: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 ,山薷酸(behenic acid),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

真伪鉴别

理化鉴别:(1)本品醇浸出液,置紫外光下观察,显淡蓝色绿色荧光;(2)取本品烧之,有羽毛焦臭,爆鸣声及闪光,不冒烟。

种植技术

繁殖技术:

春季开始繁殖。产卵期,离水登陆,在沙滩上挖抗穴产卵其中每穴130-250枚不等,孵化期为2个月。

饲养管理:

池养玳瑁水温以23-30℃为宜,夏季每日换水1-2次。冬季1-5天换水1次,池水食盐的浓度以1.5%-2.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