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蟆油

2024-12-13 14:06:20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雪蛤油

概述

蛤蟆油又名蛤士蟆油,为著名的动物药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干燥输卵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蛤蟆油始载于明代《本草纲目》,其形态、气味、功能、主治等均有描述。17-18世纪的《盛京通志》载:"多伏于岩中,似虾蟆,而头腹黄红色,俗称蛤士蟆,向亦充贡"。《辽海丛书沈故篇》记有"蛤士蟆形似田鸡,腹有油如粉条,有子如鲜蟹黄,取以作羹,味故肥美,然唯兴京一带有之。满洲人用以祀祖,取其洁也"。民国初年吉林省的《桦甸县志》记载:"田鸡.……卵生有白粘物质即其腹内脂肪,人所珍视为田鸡油……清时岁取入贡"。据民国初,吉林省永德堂店志记载,清末即经营田鸡油。并销往关内及出口檀香山、香港、东京、汉城等地。可见,田鸡油作为中药进入流通领域已有300余年历史。(常用中药材)

产地分布

中国林蛙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贵州、甘肃、青海、河北等地,西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主产于黑龙江伊春、铁力、海林、宝清、木兰、方正、延寿、尚志、五常、阿城、黑河、林口、东宁、宁安、穆棱、桦南、宾县;吉林抚松、长白、靖宇、集安、桦甸、浑江、延吉、安图、晖春、汪清、敦化、蛟河、盘石、永吉;辽宁凤城、新宾、岫岩、宽甸、抚顺、辽阳、开原、清原、本溪、铁岭、西丰。河北滦县,青海贵德也有少量出产。

地方习用品:黑龙江林蛙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常用中药材)

形态特征

雌蛙体较长,一般7-9厘米,雄蛙5-7厘米。头部扁平,长宽大致相等;吻端钝圆而较宽,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鼻间距大于眼间距,与上眼睑等宽。透膜明显,大于眼晴之半,鼓膜处有一深兰色角斑;锄骨齿小;前肢短壮,指细长,指长顺序为3、1、4、2,关节瘤内外掌突均明显,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重叠,足与胫等长或略长,蹼发达,四肢有清晰的横纹,皮肤细小颗粒较多,背侧褶成曲折状,皮肤颜色四季变化颇大,春季背和体侧呈黄白色、金黄色、黄棕褐色等。夏秋两季颜色较深,不规则的分布着圆点形,顺条形、小方形的黑色斑点,两眼间有少数黑色横纹,多数在头的后方有1到3个八字形斑,体侧多为灰色或灰绿色,少数带有疣粒;雄性多为乳白色或深黄色,咽下、胸部和后肢腹面股部均为橘红色,或带有浅灰色不规则的花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横纹的大小宽窄差异颇大。鼓膜处有一明显的牛角形黑痣。雄性有声囊,婚垫深灰色。

习用品:黑龙江林蛙(Rana temporaria amurensis Bouleger)体形与中国林蛙相似而稍小,主要形态区别。

生态环境

林蛙生活于气候寒冷的山区,多栖息于林区山间河流周围开阔的椴树、核桃楸、榆、柞杂木木、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间。(常用中药材)

生物学特性:

林蛙为两栖动物。陆地生活时期为5月上旬到9月下旬,其间完全离水生活,活动于远离水源的潮湿茂密山林中;水中生活时期从10月中下旬到翌年4月下旬,约有7个月时间,其间进入水中冬眠及产卵、繁殖。 1、陆地生活时期当年幼蛙和休眠后的成蛙,从5月初开始约5-7天陆续沿小溪、谷沟离水转向森林,进入夏季森林生活期。幼蛙登陆后逐渐远离水面进入山中,开始陆栖生活,早晚活动,在炎热的中午多成群集聚在湿润阴凉处。幼蛙攀登能力强。2年蛙开始繁殖称为成蛙,4-6年的蛙繁殖最盛。成蛙能攀登、跳跃,还可钻入土中。成蛙和幼蛙均在森林中活动,栖息在离水边2000米以外处,喜生活在阔叶乔木林或针阔混交林,并生有稀疏的阔叶灌木,地表覆有枯枝落叶,空间湿润,隐蔽而有散光,空气不大流通的山坡中上部。林蛙在陆栖生活阶段有弱趋光性,善于跳跃,当受阳光直射时则逃脱或隐避。遇到天敌时,异常机警灵敏,以逃避危害,保护自己。主要以昆虫为食。幼蛙的食物与成蛙类同。9月末至10月初,林蛙从山上往山下移动,多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

2、水中生活时期主要完成冬眠和繁殖后代。(1)冬眠: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林蛙便选择水源充足的河流深水湾、暖水泉或泥洞等处作为冬眠场所,冬眠时多潜入河底石块下,砂砾或水草间,泥洞里及树根下,多为群居。停留在森林里的林蛙,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便选择向阳的山坡,潜入林下枯枝落叶层和土壤里,进行地下冬眠。(2)繁殖:于4月初前后,林蛙进入附近的泡沼中寻偶,一般是前半夜雄蛙鸣叫,雌蛙随鸣声奔去,相会后,雄蛙紧紧抱住雌蛙背部,习称抱对。交配2天左右后,于夜间匍伏于浅水处或水草上产卵。雌蛙产卵后,便潜入泡沼的泥砂或水草里,静止不食不动,呈休眠状态,大约10-15天。(3)孵化:卵粒外包有3-4毫米的胶质膜,相互吸附形成卵块,吸水膨大,增至原来的20倍,吸附于水中的枯草根、树皮、石块上,水温达到6℃即可孵化,最适温度为20℃。5天左右可孵化成蝌蚪,温度低于6℃时,孵化时间长达18天之久。(4)蝌蚪的生长发育初孵化的蝌蚪,靠自身肠管中的卵黄生活,很少游动,靠外腮呼吸。3天后,活动量增加,口向原肠裂开。口眼形成,长出腮盖。开始以卵膜为食,经2-3天腮盖长成,形成内腮,外腮消失,形成宽而透明的尾翼,头腹明显增大,长出后肢、前肢。蝌蚪后期尾部逐渐萎缩、消

失,逐步演变成幼蛙,登陆地生活。(常用中药材)

生长周期

多年生动物。

采收加工

1、捕收 一般从秋分至小雪捕捉。捕捉方法主要有:(1) 下鱼坞子:在林蛙较多的河流,选择坡大、流速快的地方,用石头或树枝、泥沙垒成倒"八"字形的墙,于水流集中"八"字墙的顶端开口处下方,放1个鱼坞子,林蛙顺水流入篓内,即被捕获;(2)拦河截流:选择流量小的河沟,垒成小拦河坝,改变流向,截断河水,翻开河底石头,即可捕捉;(3)挖沟拦截:在林蛙下山入河经过的适当地方,挖掘横沟拦截。一般沟深60-70厘米,宽50厘米左右,沟壁要陡直,当林蛙下山时,跳入沟里,可沿沟捕捉;(4)草把诱捕:用树枝、篙草捆成草把,放入河底,诱引林蛙潜伏冬眠,取出草把,即可捕获;(5)翻石捕捉:山区河流中石头较多,多数潜伏石块下面,可直接摸取或用木棒翻动石块驱出捕捉;(6) 网捞:用捕鱼的小篓网进行捕捞;(7)掏窝:林蛙常潜入河底沙砾之中,或栖居在岸边树洞穴中群居,可掏窝捕捉。

2、加工 将捕捉到的幼蛙和成龄雄蛙放生。雌蛙用细铁丝、麻绳或塑料绳从头部上、下颌处贯穿成串,腹部向外悬挂在通风阴凉处,晾干,傍晚或阴天放屋里,以防受冻或雨淋。在贯穿悬挂初期,因后肢挣扎活动,使腹内油脂凝集成块。干燥时不能用火烤、水烫或打死,以免影响油的质量。一般于翌年1-5月剥油方法:将干燥的雌蛙铺放在地板或木板上,然后喷洒温水使其湿透,装入麻袋,放在温暖的室内,经8-10小时左右,待皮肤和肌肉变得潮湿柔软,将林蛙腹部向上,从上下颌处掰开剥油,同时除去黑子(卵细胞)。刚取的油含水分较多,比较潮湿,应于通风有阳光处干燥。(常用中药材)

贮藏养护

蛤士蟆一般放在木箱、铁箱或缸内,加盖密封保藏。有的地方以小塑料袋分装(每袋0.5公斤),再置大容器内封存。贮藏温度12℃以下为宜。

本品极易吸潮霉变、虫蛀。吸潮后颜色变深,光亮减弱,表面发粘。危害的仓虫主要有肉食皮蠹、拟白腹皮蠹、米扁虫、日本蛛甲等。

储藏期间,可在贮放容器内放置生石灰、无水氯化钙、硅胶、木炭等吸潮剂,或在仓房内使用去湿机,防止商品吸潮;在密封的容器内放置起封的瓶装白酒,可防虫蛀;有条件的仓库,可用塑料薄膜封垛或密封仓房内,抽氧充氮,进行养护。平时检查,发现吸潮、虫蛀品,应及时晾晒,处理。(常用中药材)

形状规格

蛤蟆油呈不规则的块状弯曲,互相重叠的厚块,长约1.5-2厘米,厚1.5-3厘米,大小不等,凹凸不平,外有脂肪样光泽。有的坚而脆,手捏有滑腻感,折断面整齐多棱角,碎块间带有灰白色薄壁牵连遇水膨胀较快,可增至10-15倍,气味特殊,味微甘,嚼之粘滑。蛤士蟆干品呈全身僵直,头后方有"八"字形斑;背部黑褐色,有不规则紫色斑点,有弯曲褶线;腹部红黄色,间有灰色斑点;体轻,有腥味;个体整齐均匀,无雄体。

规格标准:

哈士蟆油及蛤士蟆的等级标准。

蛤蟆油及蛤士蟆商品等级标准

蛤蟆油一等 干货。油色呈金黄色,块大而整齐,有光泽而透明,干净无皮肌、卵等杂物。

二等 干货。油色呈淡黄色,干而纯净,皮、籽及碎块等杂物不超过1%,无碎末。

三等 干货。油色不纯白,不变质,碎块和粉籽、皮肉等杂物不超过5%,无碎末及其它杂质。

四等 干货。保管不良变为黑红色,少有皮、籽、肉及其它杂物,但不得超过10%。

蛤士蟆一等 干货。背黑色,腹部红黄或兼有灰色斑点,不带黑红色,腹内油黄白色,味略猩,每个重量12.5克以上。每公斤80个以内。

二等 干货。背黑色,腹部红黄色或间有灰色斑点。不带黑红点。腹内油黄白色。味略腥,每个重量8-12克。每公斤80-120个。

性味功能

蛤蟆油味甘、咸,性平。归肺、肾经。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等功能。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症。主要成分:蛋白质,并含有脂肪、糖、维生素A、B、C,多种激素及硫、磷等元素。主要药理作用:用于小白鼠能促进发育和延长雌鼠性兴奋期。(常用中药材)

真伪鉴别

1、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ontor)的输卵管:输卵管油块大,多为较整齐的方形,长1.5-2.5厘米,厚0.3-0.5厘米,多由直径0.2毫米左右条状物连接堆积而成。表面淡黄或黄棕,呈油性光泽,半透明,摸之有滑腻感,质坚硬,遇水膨胀较慢,一昼夜仅膨胀为原体积的3-5倍。水浸后呈煮粉条样淡黄色团块。气稍腥,有小毒,服后心跳加快。2、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mma(Pallas) ]的精巢:外形为不规则块状连接体,大小不一,2-3厘米。表面黄色,脂肪样,有的碎块一侧具明太鱼腹腔特有的黑色皮。摸之滑腻,质硬而脆。遇水膨胀慢,为原来的0.5-1倍。水浸后呈淡黄团块,气极腥。3、用淀粉、胶类和带有腥味的细鱼粉混合加色素伪造蛤士蟆油。没有油渍,用吸附性较强的纸包裹数日后,纸上也无油渍。用水浸泡仅膨胀1-2倍。4、马铃薯加工品伪造蛤士蟆油:为不规则块状,表面呈灰白色,半透明,角质样,质坚硬,掐之无痕迹出现,遇水膨胀小,水浸后表面膨胀为灰白色,手摸之即脱落。里面有硬心,气微味淡。(常用中药材)

药典标准

本品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输卵管,经采制干燥而得。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弯曲而重叠,长1.5~2cm,厚1.5~5mm。表面黄白色,呈脂肪样光泽,偶有带灰白色薄膜状干皮。摸之有滑腻感,在温水中浸泡体积可膨胀。气腥,味微甘,嚼之有黏滑感。

[鉴别]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2g,加三氯甲烷4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同法提取3次,合并滤液,挥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摇匀,放置12小时,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1-甲基海因对照品,加水制成每1ml含2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理论板数按1-甲基海因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3~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

[检查]膨胀度取本品,破碎成直径约3mm的碎块,于80℃干燥4小时,称取0.2g,照膨胀度测定法(通则2101)测定,开始6小时每1小时振摇1次,然后静置18小时,倾去水液,读取供试品膨胀后的体积,计算,即得。

本品的膨胀度不得低于55。

【性味与归经】甘、咸,平。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用于病后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痨嗽咳血。

[用法与用量]5~15g,用水浸泡,炖服,或作丸剂服。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