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

2024-12-17 11:35:38 内容管理员 4

别名

吊藤、钩藤钩子、钓钩藤、莺爪风、嫩钩钩、金钩藤、挂钩藤等。

概述

钩藤为常用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为中医儿科要药。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大叶钩藤[Uncariamacrophylla Wall. ]、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 ]、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 ]的带钩干燥茎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钩藤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新修本草》载:"钩藤出梁州(今陕西汉中)。叶细长,其茎间有刺,形若钩钩。"从描述及产地看,原植物应为今之钩藤[ Uncaria rhynchophlla (Miq.)Jacks. ]。梁陶弘景曰:"钩藤出建平(今四川巫山、湖北恩施)。亦作吊藤。疗小儿,不入余方。"宋寇宗 在《本草衍义》中谓:"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其中空。"从陶弘景和寇宗的记载看,其时用的钩藤原植物除钩藤外当有华钩藤「U.sinensis(Oliv.)Havil.],《本草纲目》载:"钩藤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或作吊,从简耳。"又载:"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亦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耳。"《植物名实图考》载:"江西、湖南山中有之。插茎即生,茎叶俱绿。"《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所附钩藤图和现今钩藤(U.rhynchophlla )一致。显然传统使用的钩藤以钩藤和华钩藤两种植物来源为正品。

产地分布

钩藤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湖南、江西、浙江、贵州、四川、湖北、安徽、陕西。大叶钩藤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毛钩藤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及台湾。华钩藤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贵州、四川、湖北及甘肃。无柄果钩藤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钩藤商品主产于江西宜春、清江、黎川、乐安、金溪、永修;广东韶关、花县、从化;浙江临安、淳安、江山;福建宁化、沙县、龙西;广西凌云、昭平、上恩、兴安、三江、田林、龙州;云南富宁、广南、勐腊;四川宜宾、旺苍;安徽青阳、东玉;陕西镇巴、镇坪。

形态特征

1、钩藤 藤本。小枝四棱柱形。叶对生,纸质,椭圆形,罕有卵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基部宽楔尖,上面光亮,略呈粉白色,干后变褐色;叶柄长8-12毫米;托叶2深裂,裂片条状钻形,长6-12毫米。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直径2-2.5厘米;总花梗纤细,长2-5厘米,中部着生几枚苞片;花5数;花萼长约2毫米,被小粗毛,萼檐裂片长不及1毫米;花冠黄色,长6-7毫米,仅裂片外面被粉末状柔毛。蒴果倒圆锥形,长7-10毫米,直径1.5-2毫米,被疏柔毛。

2、大叶钩藤 本种与钩藤区别点为:小枝稍扁,幼时与钩同被褐色粗毛。叶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6-12厘米,基部圆形或心形,下面被褐色短粗毛。头状花序直径4-4.5厘米;总花梗被黄色粗毛;花5数,被褐色粗毛,有香气;萼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冠淡黄色,长约15毫米。蒴果具明显的柄,纺锤形。

3、毛钩藤 本种与钩藤区别点为:小枝初时与钩同被粗毛,以后毛逐渐脱落。叶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宽4-7厘米,基部圆形或浅心形,下面被疏长粗毛。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顶生,直径4.5-5厘米;总花冠淡黄成淡红色,长1.5毫米,外面密被粗毛。蒴果纺锤形,长10-12毫米,直径约5毫米,被疏粗毛。

4、华钩藤 本种与钩藤区别点为: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4厘米,宽5-8厘米;托叶近圆形,全缘,长6-8毫米,有时长达3.5厘米,宽达5-6厘米,通常外反。头状花序单广腋生,直径3-4厘米;萼檐裂片狭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密被灰色小粗毛;花冠长12-14毫米。蒴果棒状,长8-12毫米,直径2-3毫米。

5、无柄果钩藤 本种与钩藤的区别点为:小枝节上有毛,钩幼时被毛,老时变光滑。叶薄革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3-12厘米,宽4-7厘米,基部短尖或纯,下面稍带粉白色。头状花序直径为2.5-3厘米;萼檐裂片圆形,密被绢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长8-12毫米,裂片外面被绢毛。蒴果纺锤形。

生态环境

常生长于山坡、丘陵地带的疏生杂木林间或林缘的向阳处。

生物学特性

钩藤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生态条件。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生长周期

多年生植物。

年需求量:

约15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秋冬二季采收,割下带钩枝条,去掉叶子和干枯枝,剪成2-4厘米的带钩茎枝。带钩的死亡枝条较活的带钩枝条干后的总生物碱含量低3-4倍。因此采收时不应将死亡枝条混入。

2、加工 钩藤在传统习惯上,常置锅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目的是使色泽变紫红,油润光滑。但大叶钩藤,毛钩藤经蒸或烫后晒干并不显紫红色,仍为黄褐色。经研究,钩藤经蒸或烫后总生物碱含量与直接晒干的基本一致。目前产区加工方法是将钩藤直接晒干。

贮藏养护钩藤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20公斤左右,贮存于干燥通风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9-11%。

本品受潮生霉,很少虫蛀。吸潮品多在钩的基部出现不同颜色霉斑。为害的仓虫发现有药材甲、烟草甲等。

储藏期间,保持环境干燥、整洁,每月用溴氰菊酯消毒一次,减少杂菌及仓虫侵蚀。

形状规格

钩藤:茎枝呈类方柱形或圆柱形,长2-3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有细纵皱纹,光滑无毛,茎节部环状微突起,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形如船锚,亦有仅生一钩者。钩长约1-2厘米,光滑,钩端渐尖,断面稍呈圆形。钩茎下侧的茎上均有一个凹点,为叶柄脱落的痕迹,托叶痕呈环状。质轻而坚韧,断面皮部纤维性,髓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

华钩藤:茎枝呈方柱形,茎上有时有全缘的托叶宿存,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断面髓部黄白色。钩长1-23厘米;断面略呈长方椭圆形。

大叶钩藤:茎枝方柱形,四面均有纵沟。表面绿棕色至棕色,被褐色柔毛,节部及钩端较多。钩长可达3.5厘米,钩端有的膨大如珠;断面椭圆形。质坚韧,茎断面髓部常中空。无柄果钩藤:茎枝呈方柱形,四面微有纵沟。表面棕褐色或棕黄色,被疏毛,茎部及钩端较多;

断面髓部淡黄白色。钩长1-2.5厘米;断面略呈长方椭圆形。毛钩藤:茎枝呈方柱形或近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被长粗毛,以钩端为多。断面髓部淡棕色。钩长1.2-2厘米;断面略呈长方椭圆形。

规格标准:

双钩藤:干货,净钩,无光梗及单钩梗,无枯枝钩,无虫蛀,霉变。

单钩藤:干货,净钩,无光梗及双钩梗,无枯枝钩,无虫蛀,霉变。

混钩藤:干货,为双钩藤和单钩藤的混合品,无光梗,无枯枝钩,无虫蛀、霉变。一等混钩藤单钩

不超过1/3;二等混钩藤单钩不超过1/2。

钩藤枝:干货,为无钩茎枝,无杂质,无虫蛀,霉变。

性味功能

钩藤性凉,味甘。归肝、心包经。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的功效。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症。

主要成分:

多种吲哚衍生物类生物碱,如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困碱、硬毛帽桂木碱和硬毛帽柱木因碱。

主要药理作用:

钩藤的多种制剂及从中提出的钩藤碱,钩藤总碱等,不论对麻醉或不麻醉动物,血压正常或高血压动物 (猫、狗、家兔、大鼠),皆能引起明显的降压作用;钩藤煎剂或醇提液能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并能对抗咖啡因兴奋中枢引起的活动增加,表现出明显的镇静作用,但钩藤无催眠作用;钩藤有抑制平滑肌的作用,其煎剂可使离体豚鼠回肠松驰,豚鼠组胺喷雾引喘实验,观察到体内给钩藤煎剂有抗组胺作用,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真伪鉴别

钩藤茎枝横切面

①表皮细胞外侧角质增厚。

②皮层细胞内含棕色物质及少数淀粉粒。

③韧皮部外侧纤维连成间断的环层(环管纤维)。

④韧皮部纤维有厚壁性及薄壁性两种,常单个或2-3个成束。韧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韧皮射线细胞宽1列。

⑤形成层明显。

⑥木质部导管类圆形,多单个散在,木纤维细胞壁薄,与木薄壁细胞不易区分。髓部宽阔,四周有1-2列环髓厚壁细胞,具单纹孔,内含棕色物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和小簇晶。

粉末(茎和钩)淡红棕色

①韧皮纤维大多成束,直径16μm-42μm,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沟不明显。

②韧型纤维大多成束,甚长,直径15μm-24μm,壁稍厚,木化,具明显的单斜孔。

③导管为螺纹、网纹、梯纹及孔纹。后者直径至68μm。

④韧皮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砂晶。

⑤微木化的薄壁组织碎片众多,壁稍增厚,具多数椭圆形或圆形单纹孔。

⑥表皮细胞棕黄色,类方形、多角形,壁稍增厚,细胞内有油滴状物,断面观可见较厚的角质层。

⑦纤维状管胞少见,大多与韧型纤维成束存在,有具缘纹孔。大叶钩藤茎横切面表皮具单细胞或多细胞非腺毛。

毛钩藤茎横切面:复表皮2-5层细胞,单细胞非腺毛钩状弯曲,多细胞非腺毛由2-15个细胞组成。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华钩藤茎横切面:具复表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无柄果钩藤茎横面:具多数单细胞短角状毛,表面有疣状突起。皮层不含色素,有石细胞。

性状鉴别:

①为带单钩或双钩的茎枝小段,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约2cm-3cm,直径2mm-5mm。

②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具细纵纹,光滑无毛。

③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基部较阔,先端细尖;钩基部的枝上可见窝状叶柄痕和环状托叶痕。

④质轻而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疏松似海绵,或髓部萎缩成空洞。

⑤无臭,味淡。

大叶钩藤:小枝两侧有纵棱,具突起的黄白色小点。钩枝密被褐色长柔毛,表面灰棕色,末端膨大

成小球。

毛钩藤:枝或钩的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疣状凸起,被褐色粗毛。

华钩藤:小枝方柱形,表面黄绿色,钩端渐尖,常留萎缩苞痕,基部扁阔,常有宿存托叶。

无柄果钩藤:钩枝四面有浅纵沟,具稀疏的褐色柔毛,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叶痕明显。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5g,加50%乙醇30ml,加热回流2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去乙醇,残留物加1%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发生橙红色沉淀;加硅钨酸试液1滴,发生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药典标准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Miq.ex Havil.、大叶钩藤Uncaria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 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性状]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

[鉴别] (1)钩藤粉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韧皮薄壁细胞成片,细胞延长,界限不明显,次生壁常与初生壁脱离,呈螺旋状或不规则扭曲状。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多断裂,直径10~26μm,壁厚3~11μm。具缘纹孔导管多破碎,直径可达56μm,纹孔排列较密。表皮细胞棕黄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11~34μm。草酸钙砂晶存在于长圆形的薄壁细胞中,密集,有的含砂晶细胞连接成行。

华钩藤 与钩藤相似。

大叶钩藤单细胞非腺毛多见,多细胞非腺毛2~15细胞。

毛钩藤非腺毛1~5细胞。

无柄果钩藤少见非腺毛,1~7细胞。可见厚壁细胞,类长方形,长41~121μm,直径17~32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入浓氨试液2ml,浸泡30分钟,加入三氯甲烷50ml,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取滤液10ml,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异钩藤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 (6: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测定。

总灰分不得过3.0% (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6.0%。

[性味与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

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用法与用量]3~12g,后下。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