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蛾

2024-12-18 11:36:31 内容管理员 4

别名

槐耳、槐糯、槐菌、槐鸡、槐鹅、槐蛾、赤鸡。

概述

为寄生于槐树上的木耳。出自《唐本草》;《唐本草》:槐耳,槐树茵也,当取坚如桑耳者。炮烫止蝎毒。该品乃《本经》"五木槐耳耳"之一,以往多将其定为木耳科真菌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L.cxHook.)Underw.但据《新修本草》云:"槐耳,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良。""桑、槐、楮、榆、柳,此为五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治痔。"由此看来,坚硬的、作为药用的槐耳可能并非胶质的作为食用的木耳。近年将从产地有关单位及民间收集到的槐耳标本进行鉴定,认为槐耳属于多孔菌科真菌槐栓菌。从槐栓菌的形态和生长基物来看,与古代槐耳相吻合。槐栓菌菌盖半圆形,呈耳状,生长于古中国槐上,故古称"槐耳",它的整个子实体像一个蛾,并且又是木生菌,故又名"槐菌"、"槐蛾。"据此,历代本草所记述的"槐耳",应是生长在古老中国槐上的槐栓菌。

性味功能

性味:味苦、辛,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能治五痔脱肛,下血疗心痛,妇女阴中疮痛。治风破血,益力。

真伪鉴别

(1)该品粉末浅棕色、棕褐色至紫褐色。菌丝散在或粘结成团,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2.5~6.5μm。孢子褐色,卵形,顶端平截,外壁无色,内壁有疣状突起,长8~12μm,宽5~8μm。

(2)取该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槐耳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C)-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槐耳粉末浅棕色、棕褐色至紫褐色。菌丝散在或粘结成团,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2.5~6.5μm。孢子褐色,卵形,顶端平截,外壁无色,内壁有疣状突起,长8~12μm,宽5~8um。人工栽培的槐耳在色泽、形状、大小都比较统一、有规则,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盖面黄褐色至红褐色,盖缘为淡黄褐色,有同心环带和环沟,并有纵皱纹,表面有光泽。而野生槐耳在色泽上不统一,形状大小不一,表面没有明显光泽。

种植技术

槐耳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困难,生长周期长,生物效应低。目前用固体发酵法生产槐耳菌质,液体培槐养法生产菌丝体。

固体发酵菌丝体生长最低温度5℃,最高温度37℃,最适pH5.5。

液体培养培养基:玉米粉2%,豆饼粉2%,pH5左右。温度:27-28℃。

种龄:96h。

接种量:10%-15%。培养时间:6-7d。在上述适宜培养条件下,液体培养槐栓菌的菌丝干重基本稳定在2g/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