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秃子叶
别名
中文名:胡秃子叶
英文名:Thory Elaeagnus Leaf,Leaf of Thorny Elaeagnu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别名:
蒲颓叶
概述
本品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胡颓子的叶。《纲目》载:“蒲颈叶治喘咳方,出《中藏经》,甚者亦效。云有人患喘三十年,服之顿愈。甚看服药后,胸上生小瘾疹作痒,则瘥也。虚甚加人参等分,名清肺散。大抵皆取其酸涩,收敛肺气耗散之功耳。"
产地分布
本品分布较为广泛,主产于云南、湖北、安徽、河南;另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胡颓子,常绿直立灌木,高3-4m。具刺,刺长20-40mm,深褐色;小枝密被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后显黑色,具光泽。叶互生;叶柄长5-8mm;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5-10cm,宽1.8-5cm,两端钝或基部圆形,边缘微反卷或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银白色,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侧脉7-9对,与中脉开展成50-60°角,网状脉在上面明显。花白色或银白色,下垂,被鳞片,1-3朵生于叶腋;花梗长3-5mm,花被筒圆形或漏斗形,长5-7mm,先端4裂,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雄蕊4,花丝极短;子房上位,花柱直立,无毛。果实椭圆形,长12-14mm,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核内面具白色丝状棉毛。花期9-12月,果期翌年4-6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形状规格
叶征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钝尖,基部圆形,全缘或微波状缘,革质,上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具光泽,散生少数黑褐色鳞片;叶背面被银白色星状毛,并散生多数黑褐色或浅棕色鳞片,主脉在叶背面突出,密生黑褐色鳞片,叶片常向背面反卷,有时成筒状。叶柄粗短,长0.5-1cm,灰黑色。质稍硬脆,气微,味微涩。以叶大、色浅绿、上表面具光泽、无枝梗、无碎叶杂质者为佳。
性味功能
味酸,性微温。归肺经。有止咳平喘,止血,解毒功效。用于肺虚咳嗽,气喘,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痈疽,痔疮肿痛等症.
化学成分:
叶含羽扇豆醇 (lupeol) ,能果酸 (ursolic aic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 (β-sitosterol),熊竹素(kumatadenin)。花含挥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