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陀僧
别名
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金陀僧。
概述
本品为硫化物类方铅矿族矿物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寂的炉底,或为铅熔融后的加工制成品。《本草图经》述:“密陀僧《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波斯国。今岭南、闽中银铜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大火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置之积久成此物。今之用者,往往是此。”《本草别说》称:“今考市中所货密陀僧,乃是用小瓷瓶实铅丹煅成者,块大者尚有小瓶形状;银冶所出最良,而罕有货者。”《纲目》载:
“密陀僧,原取银冶者,今既难得,乃取煎销银铺炉底用之;造黄丹者,以脚滓炼成密陀借,其似瓶形者是也。"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湖南湘潭、长沙。
形态特征
方铅矿,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色。条痕淡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解事不行{100)完全。比重7.4-7.6。性脆。
生态环境
方铅矿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铅矿物,并常含银。形成于不同温度的热液过程,其中以中温热液过程最主要,经常与闪锌矿一起形成铅锌硫化物矿床。
生长周期
多年生
形状规格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剥离;具银星样光泽。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气微。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重、质硬脆者为佳。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咸,辛,平,有毒。归肝,脾经。具有燥湿,杀虫,收敛,防腐,解毒功效。治于疮疡溃烂久不收收敛,口疮,疥癣,狐臭,汗斑,(黑干)黯,酒飯鼻,烧烫伤,湿疹症状。
化学成分:
主要含氧化铅(PbO);尚含少量砂石、金属铅、二氧化铅(PbO2)等夹杂物。以及微量铅、锑、铁、钙、镁等。
药理作用:
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1:3的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饱子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真伪鉴别
1、本品易溶于硝酸,通入硫化氢得黑色沉淀。
2、加热到300-450℃时,氧化为红色的四氧化三铅,温度再高,又得氧化铅。
3、取本品粉末约0.5g,加入10ml稀硝酸,即成为乳黄色液体,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
①取滤液1ml,加碘化钾试液1滴,即生成黄色沉淀,遇热溶解,冷后析出黄色结晶。(检查铅盐)。
②取滤液3ml,加铬酸钾试液2ml,即生成黄色沉淀。此沉淀溶解于2mol/L氢氧化钠试液,不溶解于2mol/L氢氧化铵液或2mol/L稀硝酸试液。(检查铅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