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白花蛇

2024-12-24 15:11:16 内容管理员 6

别名

白花蛇、小花蛇、寸白蛇、百节蛇。

概述

金钱白花蛇又称小白花蛇,应用历史较短,但药效显著,为我国常用动物药材。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体除去内脏的干燥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收载。

我国药用白花蛇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但是历代本草记载的白花蛇,均为蝰科动物蕲蛇(即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金钱白花蛇(即小白花蛇)收载于民国24年王一任的《饮片新参》。该书记载:"金钱白花蛇,色花白,身细长,盘如钱大。治麻风瘫痪疥癣。"并对其形态

药材性状及应用作了较为简单的描述,指出因其药材商品加工的形状"盘圆如钱大”,故名金钱白花蛇。由此可知,在这以前我国就已经应用金钱白花蛇。

产地分布

银环蛇在我国分布较广。主产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海南和台湾亦有分布。广东揭阳、南雄、绕平、信宜、阳江、新会、增城、惠来及江西余江、临川、波阳、戈阳、南康、靖安、南丰、南城、金溪、乐安、遂川、上犹、广丰等县,进行了人工饲养。地方习用品:百花锦蛇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及广西。

形态特征

成蛇体长一般100-160厘米;头部稍大于颈部,眼小;吻鳞宽大于高;鼻间鳞宽约为其长的一倍半;前额鳞大,宽大于长,长为鼻间鳞长的2倍:额鳞长仅大于宽;眼上鳞长约与前额鳞相等;颅顶鳞长约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鼻鳞2片,鼻孔开口于两鼻鳞之间,椭圆形;眼前鳞大,1片,与第2、3两片上唇鳞相接;无颊鳞;眼后鳞2片,前颞鳞1片或2片;后颢鳞2片;上唇鳞7片;第3、4两片入眼;下唇鳞7片;第4片与前颏鳞相接;后颏鳞比前颏鳞小;体鳞光滑,全身为15行。背鳞中央的一行鳞片大,呈六角形;腹鳞200-218片,肛鳞1片;尾下鳞单行,40-51片,尾细长而尖。体黑色,体背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黑色斑纹宽约3-3.5鳞,白色环纹宽约1鳞,体部35-45个,尾部9-16个。第1黑斑纹从头部向颈部延伸至第13腹鳞的背上部,黑纹向下延至腹鳞外缘。腹面白色,略有灰黑色的小斑点。腭骨较短,能垂直竖起。

习用品:百花锦蛇[Elaphe moelludarffi(Boettger)],成蛇体长200厘米左右。体背灰色,背中央有30-32块大的近乎六角形的深灰色斑纹,斑纹边缘黑色,在斑纹之间及体侧有一系列比较小的具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尾部淡红色,有11-13块黑斑纹。腹面白色,唇部灰色,颈下方及体部尾部下方为黑白相间的相同的方格格斑。上唇鳞10,5-2-3式,或9,4-2-3或3-3-3式,颊鳞1;眼前鳞1,很大,比眼还大,有1片眼前下鳞,眼后鳞2:颢鳞2(3)+4(3)。背鳞25(27)-27-19(20,21)行,微弱起棱,最外1-2行平滑;股鳞雄性267-272,雌性268-272,尾下鳞雄性80-97对,雌性95-99对,肛鳞两分。雄体头部稍大,尾部较长,自泄殖孔后逐渐变细,用手指从泄殖孔后处向前挤压,便从泄殖孔突出1对交接器。雌体一般头部略小,尾部略短,自泄殖孔后则急剧变细,泄殖孔稍大,用手指挤压尚无半阴茎突出于泄殖孔外。若产卵期;用手按摸孕卵蛇的腹部,则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生态环境

银环蛇常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一带的干燥处,偶在海拔700米左右处见到。多见于小草从的低矮山坡、坟堆四周、石隙、路旁、田梗、大树下、石堆下,在小溪边、鱼场旁、住宅区附近或菜园等处也有发现。洞穴周围土质粘度较松,酸性土,洞穴一般有1-2个洞口,大多西南或东南向,洞道长度一般为1.5-3.5米,纵深为1-1.5 米,洞穴附近常见白色稀粪便和蛇蜕

生物学特性

1、生长发育 银环蛇卵生。性成熟3-4年,曾见于8月交配。产卵期广东多在5月至8月,江西一般多在6月间。卵的大小约为2.4x1.4-4x2.1厘米,产卵数为3-12个,孵化期为39-51天,刚出壳的仔蛇形态与成蛇相似,体背黑白横纹相间,体长约为12厘米左右。体重为6-7克,出壳7-10天内一般不进食,依靠自体内的卵黄营养而生活。7-10天以后才开始吞食小鳝鱼或小泥鳅。仔蛇随着时间的增长,生活能力逐步增强,摄食能力亦增大,体重和体长也随之逐步增加。据试养观察,生长45天的幼蛇体重约11克,体长约36厘米,黑白花纹为45个。生长1年以后的幼蛇体重为32-36克,体长为63-67厘米,黑白花纹为47个。

刚孵出的幼蛇7-10天内开始蜕第1次皮,如果是当年捕捉的野生母蛇孵出的幼蛇,一般3-5天内全部蜕完第1次皮。幼蛇蜕皮次数一般与营养、体质有关。如果营养好,生长发育快,蜕皮的间隔时间则短,蜕皮的次数就多。反之蜕皮的次数则少。通常野生蛇的体质比家养蛇要好。少数体弱不健壮的蛇蜕不下皮,容易死亡,成年蛇1年一般蜕皮3-4次。出蛰后不久蜕第1次皮,、秋两季蜕1-2次皮,入垫前蜕皮1次。据观察,若冬眠期间保温在20℃以上,少数蛇也偶有蜕皮现象。在蜕皮前,少数蛇先游入

水沟或潮湿处湿润外表皮,经晒太阳后,借助外界的力量从头至尾自行蜕落。蜕皮以后,其表皮油光发亮,体背黑白横纹特别明显。随着时间的增长,光泽亦慢慢消失,体背黑白环纹也不明显,颜色也逐渐变成粉白色或灰白色,然后直至老皮蜕落。

2、食性 银环蛇以鳝鱼、泥鳅、蛙类、蜥蜴、蛇卵及鼠类为食,尤以鳝鱼、泥鳅为主

3、生活习性 银环蛇白天隐匿,傍晚或夜间多在坟地、田边、溪旁、菜畦、大树底下或住宅区附近等处活动觅食,5月上旬至11月为主要活动期。11月下旬开始入,在洞内不吃不动,至次年的5月上有出垫(在广东冬眠期要短些,常在12月至翌年的3月)。一般人工饲养的出垫时间比野生的蛇要早1个多月。

野蛇的适应气温为8-35℃℃(家养蛇10-35℃℃),最适温度26-30℃。实验表明,活动主要与气温温度有关。刚出垫时一般不太活动,而且动作迟缓,活动最高峰是在盛夏的夜晚,从傍晚便开始陆续出洞,觅食、戏水、排粪,蜕皮,直至深夜,甚至黎明前才返回栖息处。尤其是闷热天气的夜晚出洞更多。如果气温降至8℃C以下,就处于垫眠状态,不再活动。

生长习性

金钱白花蛇喜温和凉爽的环境。栖于平原、丘陵或山地之草丛、坟堆、石隙、沟边、路旁等处洞穴之中

生长周期

多年生。

市场年需求量:

100万条。

采收加工

1、捕捉 野生银环蛇一般在4-8月捕捉,以清明后至立夏前为佳。此时正值蛇刚出蛰,未曾进食经过5个月的垫眠时间,蛇的体内营养基本消耗,体质较差,活动迟缓,捕捉较为容易。同时,野草、荆棘也未长高,蛇洞或蛇都较易发现。种蛇可在入垫前进行捕捉。

2、加工 捕捉到的蛇首先进行雌雄鉴别,雄体先加工成商品,雌体可用产卵及饲养。刚孵出1-2星期的幼蛇可加工金钱白花蛇,以刚出壳1星期左右,蜕完第1次皮后加工的商品色好,表皮光亮,质量色泽较差。加工方法:将刚出壳7-15天的幼蛇置酒精最佳;如果未蜕第1次皮而加工成的商品表皮无光亮,内或将蛇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沉入水中,直至闷死为止;用小刀或剪刀在蛇的腹部从头至尾剖开,取去内脏擦净血迹;然后用酒精或酒浸泡1昼夜,取出晾晒至半干或用文火烘至半干,将蛇体盘绕成圆盘形头位于盘中央稍翘起,尾部在外,并纳于口内;用预先准备好的两根竹片交叉成"+"字架穿过蛇体圆盘使其固定保持圆盘状,晒或烘干,。烘烤时,不能直接用火烘烤,以免黄焦或断头断尾。成年蛇及生长2个星期以上的幼蛇可加工成蛇干。加工方法: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将蛇致死,逐条剖腹除去内脏,冲洗干净后,用吸水纱布或棉布拭干,放入60-75%的酒精或酒内浸泡2天(酒泡的时间应更长一些),然后取出稍晾干,将蛇体盘绕成圆盘状,晾晒或用火烘干即成蛇干商品。

贮藏养护

金钱白花蛇一般置铁箱或外包麻布的瓦楞纸箱内。贮存于低温干燥处,温度28℃C以下,相对湿度70-75%。

本品富含蛋白质,易虫蛀、鼠盗,受潮后易生毒。吸潮品体质返软,油质外渗,颜色加深,表面显白色或绿色毒斑,并有特殊气味。危害的仓虫发现有拟白腹皮蠹、白腹皮蠹、钩纹皮蠹、日本蛛甲、杂拟谷盗等,蛀蚀品表面可见多数蛀孔,严重时皮肉残缺,甚至只剩骨骼。贮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整洁,加强管理,防止鼠害。高温高湿季节,置低温仓库或密封保藏。定期检查,发现受潮或轻度虫蛀,及时晾晒或经45℃左右烘烤5-6小时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充氨降氧养护。

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

金钱白花蛇呈圆盘状,盘径3-15厘米,蛇体直径0.3-2厘米。头盘在中央,尾细,常纳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多数白色环纹,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鳞片细密,有光泽。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气微腥,味微咸。商品以头尾齐全,表皮光亮,圆盘银元状为佳。

规格标准:

目前,全国尚无统一规格标准。主产区江西将金钱白花蛇分为小条、中条、大条及蛇干4种规格金钱白花蛇商品规格标准小条 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3-3.5厘米。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变和虫蛀

中条 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6-7厘米。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毒变和虫蛀蛇干 干货。偶有头尾不全。圆盘直径15厘米以上。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变和虫蛀。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金钱白花蛇性温,味甘、咸。有毒。归肝经。具有袪风,通络,止痉等功能。用于风湿顽痹症,麻木拘挛,中风口,半身不逐,抽搐痉挛,破伤风症,麻风疥癣,瘰疬恶疮等症。

主要成分:

干燥蛇体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胆汁中含胆酸,头部毒腺中含有强烈的神经性蛇毒。蛇毒中含固体物,水份及磷脂酶A、α-环蛇毒(环蛇毒甲)、β-环蛇毒(环蛇毒乙),y-环蛇毒(环蛇毒丙)等。

主要药理作用:

蛇毒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皮下注射)0.09毫克/公斤;经过氧化氢氧化去毒的神经毒可阻止脊髓灰质类,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变性退化;a-环蛇毒作用于运动神经末稍与骨骼肌结合处的突触后膜,与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产生筒節毒样;阝-环蛇毒不影响乙酰胆碱和胆碱受体的结合作用于突触前神经终末最后导致神经肌肉阻断

真伪鉴别

常见的混淆种有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Cantor)]:主要区别特征为头部略扁、呈椭圆形。体背面黑色,具有70条左右狭长的红色横纹,头部鳞片黑色,有明显的红色边缘。头后部有"丫"形纹。腹部白色,在肛门前面则散生灰黑色小点。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主要区

别特征为头小、稍大于颈部、尾特短、末端钝圆。体表黑色,具黄色环纹。白环蛇[Lycodon aulicusLinnaeus]主要区别特征为脊鳞无扩大成的六角形。

种植技术

饲养技术:国自70年代开始采取捕捉野生成蛇产卵,进行人工孵化小蛇的养殖试验,掌握了饲养和越冬方法。

(-)选场建场

蛇场修建要模拟和创造适宜蛇生活栖息的环境。应考虑夏、秋两季活动的区域和冬眠期间的场所蛇场选择气候凉爽、干燥、水源方便、无污染处,方向坐西北朝东南或坐东北朝西南。因蛇攀援能力较强,且动作敏捷,为防蛇逃跑及敌書的侵入。修建长方形或圆形的围墙,高2-2.5厘米,墙顶盖檐,水泥墙基深1.5厘米。围墙内修建蛇房、蛇室、水池和活动场所等。蛇房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设有地下通道与室外串通。蛇房之间互相串通,上面盖砖或木板,再盖上一层厚约60厘米的泥土,中间高、两侧倾斜,使其成坟墓状。蛇室需在一侧或两侧开2-3个洞口,供其自由出入。活动场所内还应设置假山,修建水池或水槽,场内还要种上树木、杂草等,使蛇能自由觅食、游水、乘凉、蜕皮和排粪等活动。

(二)饲养方法

1、种蛇的选择 种蛇应选择膘肥体壮,表皮油光发亮,完整无伤,活动正常的成体。雌雄比例约为10 :1.

2、配种及产卵 雌蛇一般在8-10月间发情。发情时雌体从泄殖孔流出一种带特殊气味的褐色粘性分泌物,雄体闻到后,便寻找配偶。据试养观察,配偶1次雌体可隔数年不配种。蛇经配种后,一般多在翌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野生蛇比家养蛇要早20-25天。每条蛇的产卵数为3-15个。通常生长3-4年的蛇每次产卵5-9个,生长5-6 年的蛇每次产卵9-15个,每年产卵1次。产卵期,应定期对每条蛇进行检查。如果用手轻按其腹部,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即为孕卵蛇。当发现卵粒后移距泄殖孔3-4厘米处时,则在一星期内即可产卵。对于孕卵的母蛇应放入安静的蛇房内与蛇群隔离产卵,并及时喂足饲料。体质较好的雌体能在1天之内将卵全部产完。蛇卵大都产在土中,产完后应及时取出进行孵化。取卵时应注意防止被母蛇咬伤或母蛇将蛇卵咬破。

3、孵化 一般选用大缸进行,能容150公斤水的缸可放300-400个蛇卵。缸置于室内较阴凉的地方,在缸底垫30厘米厚泥砂土,湿度以手捏能成团,手松则散为准。将蛇卵放置在泥土上,将适量干净稻草放入水中约1小时后,拧干覆盖在蛇卵上,4天后将稻草取出,再更换新鲜水浸的稻草,反复至卵孵出小蛇为止。缸加盖,以防鼠害。孵化期间应注意通风透气,每隔10天左右将蛇卵上下轻轻翻动1次。大约20天后,卵内蛇的胚胎发育逐渐完成,20-30天双卵壳外面可看到幼蛇的形状。此时应注意经常喷水,将稻草保持一定的湿度,孵化40-50天则有小蛇破壳而出(少数35天破壳),一般在两天内幼蛇全部出齐。蛇卵壳软、卵瘪则孵不出小蛇。蛇卵壳薄,颜色白中带蓝,孵化率只能达到30%。蛇卵大、壳硬、颜色白略带青,孵化率可达98%。蛇卵存放的时间不能长,不能阳光照射。孵化时室内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0-28℃。温度过高或过低,胚胎的发育均受到影响,降低孵化率,另外,雄体留种比例过高,易争配偶而造成雌体流产,雄体留种太少,卵的受精率又不高。所以,雌雄体配比要适当。孵化时,蛇房环境要保持安静。

(三)饲养管理:

1、分群与密度 蛇有大吃小,强吃弱,互相残杀的现象。因此,在饲养时应按蛇体长度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要求饲养面积较为宽敝,密度不宜过大。特别是越冬期,饲养密度过大,互相拥挤和干扰,造成死亡。一般每平方米投放成蛇4-5条。

2、饲料种类与投饵 银环蛇为肉食动物,主要饲料为鳝鱼、泥鳅、小鱼、蜴蜥、青蛙、幼鼠及杂蛇等,以活鳝鱼为主。死腐和剥残饵料不能投喂。一条蛇每年需要饲料为2.5-3公斤。一般4月份出垫后的10-15天之内食量极小,5月份食量逐渐增大,产卵后的一星期内食量为最大。9-10月份入垫前需要贮藏营养,准备过冬,食量也较大。11月中旬开始慢地停止摄食入垫,投饲料时间以蛇即将出洞前为宜。投饵过早饵料不鲜,投饵过晚,易造成蛇的饥饿,出现"残食"现象。

3、防暑降温 夏天高温季节,要保持蛇场湿润、凉爽。必要时可洒水降温。

4、越冬管理 在入蛰前15-20天,普遍检査,对体质较弱的分开饲养,加强管理。体质太差的不易越冬,可加工成商品。室内越冬主要是采取人工保温的方法,使温度保持在10℃左右即可。室外可在蛇场的干燥处,开若干个沟。沟的纵深为1-1.5米,长度1.5-3米,沟内挖洞,洞内铺砂,蛇在洞内自然越冬,气温7-10℃℃为宜。气温偏低,死亡率高,气温偏高则消耗蛇体营养。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蛇抗病能力较强。如果在出蛰后遇上久雨天气,湿度大容易得黄疸病。夏季干热,也容易患肠热病。患病蛇体尾部约3-5厘米的地方表皮无光泽,色变暗,2-3天即会死亡。防治方法主要是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投饲带病毒的饲料,注意环境卫生,

2、虫害 主要是白蚁为書。防治方法:在建立蛇场、蛇房前,设法消灭白蚁孳生的场所。发现白蚁以诱杀和喷药灭蚁。集箱诱蚁。蚁路喷药杀灭。

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

金钱白花蛇除传统药用外,在防治肿瘤、医疗疑难病症及蛇毒开发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潜力。尤其是我国产区群众有捕收、加工的传统技术,近年来也有一定的饲养经验,金钱白花蛇的生产和销售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金钱白花蛇年需要量约80万条,野生资源蕴藏量约280万条。但资源分散,难以捕捉。金钱白花蛇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身繁殖率较低,由于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及对山林的深度开发,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主产区多年过量捕捉,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人工养殖不多,饲养数量不大。近期内难以满足全国市场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宣传、普及捕蛇技术,扩大新产区,提高野生资源利用率;加强管理,协调产销价格,以缓解主产区资源破坏速度;减少金钱白花蛇食用及取胆、剥皮等数量,保留现存的野生资源;加强科研工作,完善养殖技术,扩大人工养殖规模,保证市场供应

60年代至80年代产销情况

金钱白花蛇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70年代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并提供了部分商品。金钱白花蛇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销售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生产发展较快,仍不能满足需要,一直产不足销。属于供应偏紧的品种。

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捕收野生金钱白花蛇,虽然收购有所增长,增幅不大,供应比较紧张。

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人工饲养获得成功,扩大了新产区,收购量骤增。1978年收购为28.69万条,比1970年增长2倍,比1957年增长16.6倍。由于蛇药制品的增多及金钱日花蛇新用途的开发,销售量增长较大,1978年为23.62万条,比1970增长1.2倍。80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养殖技术无重大突破收购量虽有增长,但速度缓慢,1983年收购30多万条,比1978年仅增长5.8%。销售增长幅度高于同期收购水平,仍产不足销,市场供应偏紧

药典标准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

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鉴别】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模板DNA提取 取本品0.5g,置乳钵中,加液氨适量,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50mg,置2.0ml离心管中,加入提取缓冲液200u(含1%聚乙烯吡咯烷酮-40和1%曲拉通X-100的0.5mol/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匀;加入0.1mol/L Tris-盐酸溶液(pH 8.0)800u,混匀,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2000转)5分钟;将上清液500ml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0.1mol/L Tris-盐酸溶液(pH 途的开发,销售匀,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2000转)5分钟:将上清液50ul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无菌双蒸水450u,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置-20℃保存备用。另取金钱白花蛇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

材模板DNA溶液。PCR反应 鉴别引物:5'GAAATTTCGGCTCTATGCTTATAACCTGTCTTT3'和5'GGAATCTTATCGATATCTGAATTAGTA3'。PCR反应体系:在200ml离心管中进行,反应总体积为25μ1,反应体系包括10xPCR缓冲液2.5ul,dNTP(10mmol/L)1μl,鉴别引物(10umol/L)各0.2μ1,Taq DNA聚合酶(5U/μ)0.2μ,模板DNA1μ, 25%聚乙烯吡咯烷酮-40溶液1μ,10mg/ml牛血清蛋白0.5μ1,无菌双蒸水18.4ul。将离心管置PCR仪,PCR反应参数:95℃预变性5分钟,循环反应30次(95°C30秒,60℃℃45秒),延伸(72℃℃)5分钟。

电泳检测 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通则0541),胶浓度为1.5%,每100ml胶中加入10000x核酸凝胶染色剂GelRed 5μ;供试品与对照药材PCR反应溶液的上样最分别为5μ1,以DL2000(DNA条带从小到大分别为100bp,250bp,500bp,750bp,1000bp和2000bp)作为DNA分子量标记,进行凝胶电泳检测。电泳结束后,取凝胶片在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检视。供试品凝胶电泳图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凝胶电泳图谱相应的位置上,在500~750bp之间应有单一DNA条带,空白对照无条带。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荾宁苾追%。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袪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与用量】2~5g。研粉吞服1~1.59。

【贮藏】 置干燥处,防毒,防蛀。

药典标准

2015年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Blyth的幼蛇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一6cm,蛇体直径0.2一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鱗2片,无颊鱗,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一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一5行鱗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鱗细密,通身15行,尾下鱗单行。气微腥,味微成。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通络,止。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中风口眼哨斜,半身不遂,抽搐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与用量】2一5g。研粉吞服1一1.59。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