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红蓟
别名
绪丝花,猫脚花。
概述
菊科(Asteraceae)的一属,约30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美洲热带。叶广椭圆形,齿裂,对生。花蓝色、粉红色、淡紫色或白色,密集簇生;瘦果,小。普通庭园胜红蓟(A. houstonianum, 即熊耳草)的矮化变种栽为沿边植物,以全草或叶及嫩茎入药。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产地分布
原产中南美洲。作为杂草已广泛分布于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地。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归化野生分布的;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缘、河边或山坡草地、田边或荒地上。在浙江和河北只见栽培。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有时又不足10厘米。无明显主根。茎粗壮,基部径4毫米,或少有纤细的,而基部径不足1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或自中部以上分枝,或下基部平卧而节常生不定根。全部茎枝淡红色,或上部绿色,被白色尘状短柔毛或上部被稠密开展的长绒毛。叶对生,有时上部互生,常有腋生的不发育的叶芽。中部茎叶卵形或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8厘米,宽2-5厘米;自中部叶向上向下及腋生小枝上的叶渐小或小,卵形或长圆形,有时植株全部叶小形,长仅1厘米,宽仅达0.6毫米。全部叶基部钝或宽楔形,基出三脉或不明显五出脉,顶端急尖,边缘圆锯齿,有长1-3厘米的叶柄,两面被白色稀疏的短柔毛且有黄色腺点,上面沿脉处及叶下面的毛稍多有时下面近无毛,上部叶的叶柄或腋生幼枝及腋生枝上的小叶的叶柄通常被白色稠密开展的长柔毛。头状花序4-18个在茎顶排成通常紧密的伞房状花序;花序径1.5-3厘米,少有排成松散伞房花序式的。花梗长0.5-1.5厘米,被尘球短柔毛。总苞钟状或半球形,宽5毫米。总苞片2层,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3-4毫米,外面无毛,边缘撕裂。花冠长1.5-2.5毫米,外面无毛或顶端有尘状微柔毛,檐部5裂,淡紫色。
瘦果黑褐色,5棱,长1.2-1.7毫米,有白色稀疏细柔毛。冠毛膜片5或6个,长圆形,顶端急狭或渐狭成长或短芒状,或部分膜片顶端截形而无芒状渐尖;全部冠毛膜片长1.5-3毫米。花果期全年。
形状规格
一年生草本。茎稍微带紫色,被白色多节长柔毛,幼茎幼叶及花梗上的毛较密。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13厘米,宽2.5-6.5厘米,两面被稀疏的白色长柔毛,基部钝、圆形或宽楔形,少有心形的,边缘有钝圆锯齿;叶柄长1-3厘米。头状花序较小,直径约1厘米,在茎或分支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矩圆形,顶端急尖,外面被稀疏白色多节长柔毛;花淡紫色或浅兰色;冠毛鳞片状,上端渐狭成芒状,5枚。
性味功能
性味功能
全株有臭味,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血。非洲、美洲居民中,用该植物全草作清热解毒用和消炎止血用。在南美洲,当地居民对用该植物全
草治妇女非子宫性阴道出血。
性味归经:
辛、微苦,凉。
功能主治:
袪风清热,止痛,止血,排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崩漏,肾结石,膀胱结石;外用治湿疹,鹅口疮,痈疮肿毒,蜂窝织炎,下肢溃疡,中耳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或千品研末撒敷患处,或绞汁滴耳,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