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胡椒
别名
中文名:黑胡椒
拉丁文名:Piper nigrum
别名:
胡椒.
概述
本品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胡椒的果实。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国外,现我国云南、海南、广西玉林等地等地已有大量栽培。
形态特征
黑胡椒,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mm。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隆起的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的柱头残基,基部有自果柄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央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
生态环境
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
生物学特性
属热带温湿型植物。适生长于年平均温度22-28C及年降雨量1800-2800mm的地区。旬平均温度15C时基本停止生长。苗期和定植初期需荫蔽,成龄期要阳光充足。蔓技攀枝生长,怕大风危害,宜选静风环境栽培。要求土层深厚、肥沃、通气、保水力强、微酸性的土壤,过湿或积水易发生水害和瘟病。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一般定植后2-3年封顶放花,3-4年收获。5月份开始产新。
性味功能
辛,热。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止泻,开胃,解毒。主治胃寒疼痛,呕吐,受寒泄泻,食欲不振,中鱼蟹毒。
化学成分:
胡椒果实含多种酰胺类化合物:胡椒碱(piperine),胡椒酰胺(pipercide),次胡椒酰胺(piperylin),胡椒亭碱(Piperettine),胡椒油碱(piperolein)B,几内亚胡椒酰胺(guineesine),假荜茇酰胺(retrofractamide)A,胡椒酸胶-C5:I(2E)[piperamideC5:1(2E)],胡椒酰胺-C7:ㄧ(6E)[piperamideC7:1(6E) ],胡椒酰胺-C7:2(2E,6E)[piperamide-C7:2(2E,6E)],胡椒酰胺-C9:1 (8E)[piperamide-C9:1 (8E)],胡椒酰胺-C9:
2 (2E,8E)[piperamide-C 9: 2 (2E,8E)],胡椒酰胺-C9:3 (2E,4E,8E)[Piperamide-C9:3(2E,4E,8E) ],1 [癸-(2E,4E)-二烯酰]四氢毗咯 {1-【 (2E,4E) -2,4-decadienoyl]-pyrrolidine} ,|-[十二碳- (2E,4E)-二烯酰]四氢吡咯 {1-[ (2E,4E) -2,4-dodeca-dienoyl] pyrrolidine},N-反式阿魏酰哌啶(N-trans-feruloylpiperidine),类阿魏酰哌啶(feruperine),二氢类阿魏酰哌啶(dihy-droferuperine),墙草碱(pellitorine),N-异丁基二十碳-2E,4E,8Z-三烯酰胺(N-isobutyl-2E,4E,8Z-eicosatrienamide),N-异丁基十八碳-2E,4E-二烯酰胺(N-isobutyl-2E,4E-octadecadiena-mide),N-反式阿魏酰酪胺(N-trans-feruloyl tyramine),类对香豆酰哌啶(coumaperine),N-异丁基碳-反-2-反-2二烯酰胺(N-isobutyleicosa-trans-2-trans-4-dienamide),二氢胡椒酰胺(dihydropipercide),二氢胡椒碱(piperanine)等。又含挥发油,内有:向日葵素(piperonal),二氢香苇醇(eihydrocarveol),氧化丁香烯(caryophyllene oxide),隐品酮(ctyptone),顺式-对-2-稀-1-醇(cis-p-2-menthen-1-ol),顺式-2,8-二烯-1-醇 (cis-p-2,8-menthadien-1-ol),反式-松香苇醇(trams-pinocarveol)胡椒酮(pipertone),倍半香桧烯(sesquisabinene),β-蒎酮(β-pinone),l,1,4-三甲基环庚-2,4-二烯-6-酮(1,1,4-trimethylcy-clohepta-2,4-dien-6-one),松油-1-烯-5-醇(I-terpinen-5-ol),-3,8 (9)-二烯-1-醇 (3,8 (9) -P-menthadien-1-ol),-1 (7),2-二烯-6-醉 (I (7) ,2-p-menthadien-6-Ol),N-甲酰哌啶(N-formylPiperidine),荜澄茄-5,10 (15)-二烯-4-醇[5,10 (15) -cadiene-4-0l],对聚伞花素-8-醇甲醚(p-cymen-8-olmethyl ether)等。
真伪鉴别
粉末特征:黑胡椒,暗灰色。
外果皮石细胞类方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19-66μm,壁较厚。内果皮石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直径20-30μm;侧面观方行,壁一面薄。种皮细胞棕色,多角形,壁连珠状增厚。油细胞较少,类圆形,直径51-75μm。淀粉粒细小,常聚集成团块。
种植技术
黑胡椒生长的土壤不能过分干燥,也不能易受泛滥、潮湿因素的影响,还要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并富含有机成分。剪下约40至50厘米长度的植物茎干,每隔约两米的距离将之与相邻的树木或格架绑在一起即可进行繁殖;树皮粗糙的树木会有利于胡椒藤的攀缘。与胡椒处于竞争关系的植物会被清剪,只会留下足够的树木来提供荫蔽和通风的环境。胡椒的根会被树叶覆盖层与肥料所覆盖,每年会修剪两次枝条。在栽种下头三年的旱季中,每隔一天便需为干燥土壤中的植物施水。植物在栽下的第四或第五年结出果实,并通常会持续结果七年。
栽培技术:用扦插繁殖。结合整形剪蔓,选优良母株的健壮主蔓,割取长30-40cm具5-7个节的插条,扦插在苗圃中,生报后及时定植。春、秋季选阴天或晴天下午,按行株距1.8mX1.8m或2mX3m开穴栽种。
田间管理:定植初期要遮荫,及时浇水施肥。苗抽新蔓时立技、绑蔓以助攀援。主蔓生长到一定长度要打项、摘花、搞叶,加速树型形成和使养分集中。定植后期要整形修剪。
病虫害防治:胡椒疫病、细菌性叶斑病、花叶病、炭疽病等。虫害有介壳虫类、蚜虫、盲蝽、网蝽、刺蛾、金龟子、蚂蚁、粉虱等。
药典标准
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日,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
[性状]黑胡椒 呈球形,直径3.5~5mm。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花柱残迹,基部有自果轴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
白胡椒 表面灰白色或淡黄白色,平滑,顶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条纹。
[鉴别] (1)黑胡椒粉末暗灰色。外果皮石细胞类方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19~66μm,壁较厚。内果皮石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直径20~30μm;侧面观方形,壁一面薄。种皮细胞棕色,多角形,壁连珠状增厚。油细胞较少,类圆形,直径51~75μm。淀粉粒细小,常聚集成团块。白胡椒粉末黄白色。种皮细胞、油细胞、淀粉粒同黑胡椒。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显红色,渐变红棕色,后转棕褐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无水乙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椒碱对照品,置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4.0%(通则0832第四法)。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7:23)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343nm。理论板数按胡椒碱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胡椒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0.1g,精密称定,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4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放冷,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胡椒碱(C17H19NO3)不得少于3.3%。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用法与用量]0.6~1.5g,研粉吞服。外用适量。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