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2024-12-27 13:51:13 内容管理员 7

别名

吴萸。

概述

吴茱萸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ficinalis(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吴茱萸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对于吴茱萸的原植物也有详细的叙述,与现今所用吴茱萸基本一致。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所绘的吴茱萸及食茱萸,两图十分相似,并说:"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或云颗粒紧小,经久色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本草纲目》载:"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垒垒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对吴茱萸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历代本草均有记述。《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载:"大热,有小毒。""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产地分布

吴茱萸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及广西、广东、陕西、甘肃南部;石虎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及广西;疏毛吴茱萸主要分布于贵州、江西、湖南、广东及广西。

吴茱萸商品主产于贵州铜仁、松桃、印红、德红、沿河、江口、务川、凤岗、习水、遵义、镇远、施秉、安顺、清镇、关岭;四川酉阳、秀山、龙里、彭水、石柱、黔江、开县、忠县、金阳、宜宾;湖北利川、新阳;云南富宁、广南、丽江、云龙;湖南新晃、保靖、湘阴;广东怀集;福建泰宁;浙江缙云;安徽广德、贵池;江西波阳、靖安;陕西洋县、石泉、城固、南郑、镇巴。其中,以贵州、湖南、产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主要来源于人为的栽培,野生资源量小,分布零星。产区是江西瑞昌、湖北阳新、贵州铜仁、湖南新晃、陕西汉中和安康附近。零星分布的还有浙江缙云、云南胡江、湖南湘潭地。

形态特征

1、吴茱萸 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至卵形,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锯齿,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脉上尤多,有明显的油点。花甚小,黄白色,单性,雌雄异株,集成顶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轴粗壮,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对生苞片2枚;萼片5,广卵形;花瓣5;雄花具5雄蕊;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通常5,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油腺点,花柱短粗,柱头先端4-5浅裂。蒴果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呈果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油脂点,每分果有种子1粒,黑色,有光泽。

2、石虎 与正种极相似。但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小叶3-11,叶片较狭,长圆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长或渐尖,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侧脉较明显,全缘,两面密被柔毛,脉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种子带蓝黑色。

3、疏毛 吴茱萸小枝被黄锈色或丝光质的疏长毛。叶轴被长柔毛,小叶5-11,叶形变化较大,长圆形、披针形、卵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表面中脉略被疏短毛,背面脉上被短柔毛,侧脉清晰,油腺点小。

生态环境

吴茱萸常生于温暖地带,海拔200-1000米的低山丘陵的林缘或疏林中。多栽培于海拔300-500米的村旁、路边及林缘空旷地。

生物学特性

吴茱萸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在低海拔、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长。要求年均气温16℃以上,全年≥10℃积温5300℃,年降雨量1290-1300毫米,全年相对湿度78%,全年日照时数1158小时,无霜期305天。植株每年11-12月开始落叶,次年3月上旬返青发芽。一般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花期6-8月,果期9-10月。植株寿命一般5-20年,最长者30-40年。

生长习性

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在低海拔、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长。

形态特征

1、吴茱萸 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至卵形,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锯齿,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脉上尤多,有明显的油点。花甚小,黄白色,单性,雌雄异株,集成顶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轴粗壮,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对生苞片2枚;萼片5,广卵形;花瓣5;雄花具5雄蕊;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通常5,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油腺点,花柱短粗,柱头先端4-5浅裂。蒴果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呈果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油脂点,每分果有种子1粒,黑色,有光泽。

2、石虎 与正种极相似。但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小叶3-11,叶片较狭,长圆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长或渐尖,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侧脉较明显,全缘,两面密被柔毛,脉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种子带蓝黑色。

3、疏毛 吴茱萸小枝被黄锈色或丝光质的疏长毛。叶轴被长柔毛,小叶5-11,叶形变化较大,长圆形、披针形、卵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表面中脉略被疏短毛,背面脉上被短柔毛,侧脉清晰,油腺点小。

生态环境

吴茱萸常生于温暖地带,海拔200-1000米的低山丘陵的林缘或疏林中。多栽培于海拔300-500米的村旁、路边及林缘空旷地。

生物学特性

吴茱萸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在低海拔、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长。要求年均气温16℃以上,全年≥10℃积温5300℃,年降雨量1290-1300毫米,全年相对湿度78%,全年日照时数1158小时,无霜期305天。植株每年11-12月开始落叶,次年3月上旬返青发芽。一般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花期6-8月,果期9-10月。植株寿命一般5-20年,最长者30-40年。

生长习性

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在低海拔、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长。

采收加工

1、采收 处署前后(8月下旬),当吴茱萸由绿色变为黄绿色,而心皮尚分离时即可采收。采摘时将果穗成串剪下,严防折断果枝影响来年产量。

2、加工 采收后,应立即摊开日晒。晚上收回亦须摊开,切勿堆积发酵。连晒7-8天至干。若遇雨天,可用火烤干,但温度不超过60℃,以免挥发油等主要成分受到损失而影响质量。晒干或烤干时,须经常翻动,使之干燥一致。干后用手或木棒搓揉打下果实,拣尽枝、叶、果柄等杂质。加工折干率约30-50%。

贮藏养护

吴茱萸以麻袋包装,置于干燥仓库贮存。温度不超过28℃,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9-13%。本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泛油,散味,生霉。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凉爽干燥,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商品密封,抽氧充氮加以氧护。

形状规格

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表面暗黄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许多点状突起成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在商品中有大花吴茱萸与小花吴茱萸之分。大花吴茱萸的植物来源为吴茱萸,其果实单个或数个聚集在一起,呈类圆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大约3-6毫米。表面褐色,粗糙,有多个点状突起或凹下油室(俗称"子眼")。顶端稍下凹,可见五角星状隙裂(开裂大小视果实成熟程度而定,不宜开口过大,以不开口为好,否则就称之为"开口吴茱萸";中央有花柱残留物,基部有黄棕色花萼及短小果柄。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未成熟的淡黄色种子1-2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小花吴茱萸的植物来源为石虎或疏毛吴茱萸,与大花吴茱萸的主要区别:果实较小,外表呈绿豆色,直径在3.5毫米以下,略粗糙。顶端呈五角星状,无裂隙。宿萼较小,果柄较细,外表有稀少灰白色柔毛。在放大镜下观察,果实表面有小而密的凹下油点。气芳香浓郁,味辛辣,微苦。

规格标准: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吴茱萸商品分为2个等级。

吴茱萸商品规格标准

吴茱萸Wuzhuyu FRUCTUS EUODIAE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f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R.B.Var Bodinieri(Dode)Huang将近成熟的干燥果实。

大粒 统货 干货。呈五棱扁球形。表面黑褐色,粗糙,有瘤状突起或凹陷的油点。顶点具五瓣,多裂口,气芳香浓郁,味辛辣。无枝梗、杂质、霉变。吴茱萸分大粒、小粒两种。大粒者系吴茱萸的果实。小粒者多为石虎及疏毛吴茱萸的果实。小粒 统货 干货。果实呈圆球形,裂瓣不明显,多闭口,饱满。表面绿色或灰绿色。香气较淡,味辛辣。无枝梗、杂质、霉变。

性味功能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能。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泻泄,外治口疮,高血压等症。

主要成分:

挥发油,油中主含吴茱萸烯、罗勒烯。还含有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生物碱等。

主要药理作用:

动物试验证明,醇提取物静脉注射有镇痛作用;异吴茱萸碱盐酸盐对家兔亦有镇痛作用;吴茱萸醇提取物亦可使体温升高;吴茱萸碱盐酸盐、吴茱萸内酯、吴茱萸次碱对家兔有镇静作用。若大剂量应用可引起中枢兴奋作用,并可致使视力障碍、错觉等;醇提取物给兔注射后,可导致血压短暂而轻微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并增加颈动脉血流量;异吴茱萸碱盐酸盐静注家兔,其血压无显著变化,但呼吸略增快;对离体蛙心则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时,一般亦不明显,先有扩张而后有收缩。最近研究发现,脱氢吴茱萸次碱对麻醉大鼠有急性降血压作用。

真伪鉴别

混淆品种:

巴氏吴茱萸(Evodia baberi Rehd.et.Wils)、臭辣吴茱萸(E.fargesii Dode)、栋叶吴茱萸(E.melifolia Benth.)、臭檀吴茱萸[E.daniellii(Benn.) Hemsl.]等。巴氏吴茱萸的主要鉴别特征为:果实为5个小果并生,放射状排列如梅花状,直径3-4毫米,外果皮粗糙,呈棕褐色或褐绿色,子房5室,每室只有1粒深褐色种子;气淡薄,味辣而微麻。臭辣吴茱萸、栋叶吴茱萸、臭檀吴茱萸统称为野吴萸或野艾子,鉴别特征为:果实略呈梅花状,直径4-8毫米;外果皮棕黄色至褐绿色,粗糙,有皱纹,油点稀疏,不明显,或可见小凹点;横切后具4-5房室,多1室不育,每室只有1粒黑褐色种子,有凸起皱纹;气微香,但闷人,味苦而辣。

种植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播或上冻前播种均可。上冻前播种比春播出苗早,产量高,但秋季播种增产效果明显更减产。每亩用新种子1.5公斤。

播种前施足基肥涸地造墒,翻耕后整地做畦,按行距33厘米左右。用搂随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7-2.3厘米,稍镇压,气温在18℃左右,7天可出苗。上冻前播种的当年不出苗。可用畜粪覆盖,第二年化冻后将粪块砸碎搂平,然后浇水。

田间管理:

苗高6-7厘米时间苗或定苗,株距10厘米左右。要经常松土、除草,生长期及时浇水。开花前后适当增加浇水次数,花落后停止浇水。

病虫害防治:

5-6月易发生红蜘蛛,应对症除治。

发展前景

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的功能。在临床上发现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等病,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

吴茱萸产区较多,群众又有栽培管理技术。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吴茱萸野生资源蕴藏量约25万公斤,家种产量约60万公斤,年正常需要量40万公斤,生产潜力较大。

吴茱萸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不够稳定;有些产区病虫害比较严重。因此,应加强计划指导,按市场需要发展生产,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单产和质量。

60年代至80年代产销情况:

吴茱萸商品主要来源于栽培,也有野生资源。全国有13个省、区有产,其中贵州省占全国产量的30%。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吴茱萸收购不稳,时有起伏,销售呈逐渐增长趋势,70年代以来,市场供应略显不足。属于产销基本平衡的品种,50年代初期,药用吴茱萸主要靠采集野生资源,产不足销。50年代末,产区积极开展野生转家种工作,生产发展较快,产量逐年增加。1965年,全国产量达47万多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出现商品积压。此后一段时间,四川等少数产区产量仍有增加,大多数产区因收购价格下降,放弃对吴茱萸的管理,或毁掉改种其他作物,资源遭到破坏。到1970年,全国吴茱萸收购量下降为28万多公斤,市场供应开始偏紧。70年代末期,产量虽有回升,但很不稳定。目前,市场供应已趋向缓和。

药典标准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石虎Euodia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鉴别](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细胞,长140~350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静置30分钟,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次碱对照品、吴茱萸碱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含0.2mg和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C)-乙酸乙酯-三乙胺(7:3: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7%(通则2301)。

水分 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10.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0.02%磷酸溶液(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理论板数按柠檬苦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吴茱萸碱对照品、吴茱萸次碱对照品、柠檬苦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

甲醇制成每1ml含吴茱萸碱80μg和吴茱萸次碱50μg、柠檬苦素0.1m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

乙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

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吴茱萸碱(C19H17N3O) 和吴茱萸次碱(C18H13N3O)的总量不得少于0.15%,柠檬苦素(C26H30O8) 不得少于0.20%。

饮片

[炮制]

吴茱萸

除去杂质。

[性状]

[鉴别]

[检查](水分总灰分)

[浸出物]

[含量测定]

同药材。

制吴茱萸 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

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性状]

本品形如吴茱萸,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

[鉴别]

[检查](水分总灰分)

[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用法与用量]2~5g。外用适量。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