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别名
中文名:丁公藤
英文名 :Stem of Obtuseleaf Erycibe
别名:
包公藤
概述
本品旋花科植物丁公藤及光叶丁公藤的茎藤。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
形态特征
1、丁公藤;木质藤本,长约12cm。小枝干后黄褐色,明显有棱,不被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8-1.2cm,无毛,叶片革质椭园形,或倒长卵形,长6.5-9cm,宽2.5-4cm,先端钝或钝园,基部渐狭成楔开,两面无;侧脉4-5对至边缘以内风结上举。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腋生的花少至多数,顶生的排列成总状,花序轴和花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5,近圆形,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并有缘手:花冠白色,5裂,裂片长园形,全缘或浅波状,雄葱5,不等长花药先端渐尖,花丝之间有鳞片;子房园柱形,柱头园锥状,贴着子房。浆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4cm。种子1颗。花期6-8月。
2、光叶丁公藤;植物形态与丁公藤相似,区别点是:叶片卵状椭园形至长园状椭园形,先端骤然渐尖;花冠裂片边缘啮蚀状;浆果球形。
生态环境
丁公藤生于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中。光叶丁公藤生于海拔250-1200m的山谷密林或疏林中,攀生于乔木。
生长周期
一年生采收加工
9-11月采收,切成段,隔水蒸2-4小时后,取出晒干。
贮藏养护
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
1、丁公藤茎呈园柱形,直径1-3cm。高品多为斜切片或短段,直径2-5cm,斜片厚1-.5cm,短段长3-5cm。粗茎外表面灰黄色、灰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并有不规则细密的纵裂纹,皮孔多数,黄白色,点状或呈疣状突起。小枝上表面黄绿色或深黄色,具明显的爆炸性续纵,皮也细点状,类白色。粗茎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皮部菲薄,木部宽广有异型维管束排列成数个环轮或形成不规则花纹,各维管束的木质部黄白色,微突起,导管孔密集,髓小。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味淡。
2、光叶丁公藤茎园柱形,直径达5.5cm。外表面灰色,稍光滑,有明显的纵向纹理及稀疏的龟裂纹,皮孔细点状,黄白色;细枝外皮深褐色。切面黄白色,皮部较薄,髓射线棕色,将木质部隔成数束,呈花瓣状;军装粗的茎可见异型维管束,呈不规则纹理,木部类白色,导管呈多数小孔洞,髓明显,2cm以上的茎,髓小或不明显。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淡。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味辛,温,有小毒。归肝,,胃经。具有袪风除湿,消肿止痛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的症状。
化学成分:丁公藤茎含包公藤甲素( baogongteng A)即2β-羟基-6β-乙酰氧基去申莨营烷(2β-hvdroxv.6β-acetoxynortro-Pane),包公藤丙素(baogungtengC)即 2β,6β-二羟基去甲基莨菪烷(2β,6β-dihydroxynortropane),包公藤乙素(baogongtengB)即东莨菪素(scopoletin),东莨菪甙(scopolin)及微量的咖啡酸(caffeic acid)及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光叶丁公藤中含包公藤乙素和东莨菪甙。
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对免疫功能的作用,缩瞳作用,对心血管作用,对中枢神经作用。
真伪鉴别
显微鉴别:
藤茎横切面:1、丁公藤 木栓层由5-8层切向延长的细胞组成,内平周壁明显增厚,外平周壁及垂周壁稍厚或不增厚。直径2cm以上的茎,其木栓组织中石细胞成断续环层存在。皮层薄壁组织中散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外韧型维管束排成数环,向外渐小,其韧皮部无纤维。木质部导管密集,孔径42-188m。髓部外方有一环维管束,其木质部在外方,并有众多石细胞散在,壁极厚,孔沟和层纹明显。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簇晶及淀粉粒。2、光叶丁公蔬主要区别:木栓层多数细胞石细胞状,壁极厚,木化,排列紧密。韧皮部有大型纤维。木质部导管较稀疏,孔径42-378um。髓部薄壁细胞壁稍厚,微木化,无石细胞。
粉末特征
(1)丁公藤:黄绿色
①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增厚。
②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长梭形,壁孔斜裂隙状
③石细胞类园形、类卵形或有分枝,壁厚,木化,层纹及孔沟明显;髓部石细胞长柱形,两端平载或一端斜尖。
④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
③可见草酸钙簇晶、方晶和淀粉粒。
(2)光叶丁公藤主要区别: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厚,呈石细胞状。无髓部石细胞,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1,回流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5ml。取2ml,加1mol/1。盐酸羟胺试液与1.5mol /L氢氧化钾试液的等容混合液1m1,置水浴加热 1-2min。放冷后,滴加 1%三氯化铁的盐酸溶液 1滴,溶液呈紫红色。(检查香豆素)
(2)薄层色谱:①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5m1,冷浸24h,滤过,滤液作供试品液,另莨若南亭、东莨菪甙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 G-CMC薄板上,用氣仿-甲醇-甲酸(8:5:1.5:0.5)展开后在紫外光灯(365nm)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荧光斑点。②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25ml,冷浸12h滤过。滤渣加甲醇15m1,冷浸12h滤过。合并2次滤液,减压低温(60℃以下)蒸干溶剂。残渣用0.5mol/L盐酸10ml溶解,滤过。滤液用氣仿萃取2次,每次 10ml,弃去氣仿,酸水波用 5mol/L氨水调 pH10-11,再用氯仿革取3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液,回收氯仿至干后,用氣仿100ul溶解,作供试品液。以包公藤甲素、莨着亭及东莨著甙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板上,用氣仿-无水乙醇-氨水(9:3:0.3)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可检出莨菪亭和东莨菪甙。喷以1%四氨苯醍二氧六环液,在 100℃加热 5-10min显色。仅丁公藤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点。光叶丁公藤未检出丁公藤碱工。
药典标准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v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vcibe schmidti 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性状】 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
微,味淡。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浸渍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加6mol/L盐酸。
【鉴别】
溶液6ml,加热回流3小时,蒸干,残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6:10: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0.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冰醋酸(32:68:0.1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8nm。理论板数按东莨菪内酯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uq的溶液,即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1,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烧瓶中,浓缩至约1ml,加3mol儿盐酸溶液10ml,水浴中加热水解2小时,立即冷却,移入分液漏斗中,用水10ml分次洗涤容器,并入分波漏斗中,加氯化钠2g,用三氯甲烷强力振摇提取5次,每次15m1,合并三氯甲烷液,加无水硫酸钠2g,揽拌,滤过,容器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滤过,滤液合并,70℃℃以下浓缩至近干,立即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星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东莨菪内酯(C10H804)不得少于0.05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性状】
本品为椭圆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直径1~10cm,厚0.2~0.7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有浅纵沟槽,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或灰褐色。质坚硬,纤维较多。切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形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微,味淡。
【鉴别】 【检查】
【浸出物】
【含量测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用法与用量】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注意】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
药典标准
2015年版药典标准: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vcibeschmidtii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微,味淡。
【鉴别】职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浸渍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加6mol/L盐酸溶液6ml,加热回流3小时,蒸干,残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lml含0.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6:10: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 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0.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冰醋酸(32:68:0.1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8nm。理论板数按东莨菪内酯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u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l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烧瓶中,浓缩至约1m,加3mol儿盐酸溶液10ml,水浴中加热水解2小时,立即冷却,移入分液漏斗中,用水10ml分次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加氯化钠2g,用三氯甲烷强力振摇提取5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加无水硫酸钠2g,搅拌,滤过,容器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滤过,滤液合并,70℃以下浓缩至近干,立即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1,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东莨菪内酯(C10Hg04)不得少于0.05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用法与用量】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注意】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用。
【贮藏】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