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
别名
中文名:明矾。
英文名: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dodecahydrate;Kalinite.
别名: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白矾、钾矾、钾铝矾、钾明矾。
概述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明矾、白矾、钾矾、钾铝矾、钾明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
产地分布
中国主要产地有安徽省、浙江省等。中国最大的明矾产地应该是浙江省温州市,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0%。温州矾矿,位于浙闽交界的苍南县境内,明矾石矿产丰富,已探明的明矾石储量2.4亿吨,占全国的70%、世界的6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炼矾历史悠久,明矾石开采和炼制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形态特征
无色立方晶体,外表常呈八面体,或与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形成聚形,有时以<{>111<}>面附于容器壁上而形似六方板状,属于α型明矾类复盐,有玻璃光泽。
生物学特性
密度1.757g/cm3,熔点92.5℃。64.5℃时失去9个分子结晶水,200℃时失去12个分子结晶水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块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甜而酸涩。在干燥空气中风化失去结晶水,在潮湿空气中溶化淌水,加热至92·5℃失去9个结晶水,2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缓慢溶于甘油,不溶于乙醇,丙酮。
化学性质
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状沉淀。
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8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77
7.重原子数量:12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62.2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4
采收加工
1.天然明矾石加工法将明矾石破碎、经焙烧、脱水、风化、蒸汽浸取、沉降、结晶、粉碎,制得硫酸铝钾成品。
2.铝矾土法用硫酸分解铝矾土矿生成硫酸铝溶液,再加硫酸钾反应,经过滤、结晶、离心脱水、干燥制得硫酸铝钾产品。
3.重结晶法粗明矾加水煮沸、蒸发、结晶、分离、干燥制得硫酸铝钾成品。
4.氢氧化铝法将氢氧化铝溶于硫酸,再加入计量的硫酸钾溶液加热反应、经过滤、浓缩、结晶离心分离、干燥、制得硫酸铝钾成品。
5.将18.37q硫酸钾溶于70g 100℃的水中,另将70.24g十八水硫酸铝AI2(SO4)3·18H20溶于60g100℃的水中。趁热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不停的搅拌下使混合液慢慢冷却。当溶液冷却到20℃时,可获得约85q十二水硫酸铝钾的结晶。
6.采用重结晶法。将工业品硫酸铝钾加水溶解,然后经净化、除杂质、过滤、浓缩、结晶、离心脱水、干燥,制得硫酸铝钾。
7.原料产地:中国产地有安徽省庐江矾矿等。浙江苍南县矾山镇因蕴藏丰富的明矾矿石而被誉为“世界矾都”。它的明矾矿石储量约占世界60%、中国80%,矿藏分布在相邻的五条矿带上。
性味功能
性味:
明矾性味酸涩,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等,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明矾对多种革兰阴性、阳性球菌和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常见化脓菌有较强抑菌作用.实验表明:明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试管法),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弗氏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纸碟、平板法);对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作用最强,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作用次之,对流感杆菌无作用(纸片法),高浓度明矾液对人型(H37RV)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0.75%枯矾混悬液对控制烧伤创面的绿脓杆菌感染有效,体外实验表明:白矾及枯矾对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收敛、固脱作用 实验证明:明矾水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明矾内服刺激性很大,故多外用可止汗;也可治疗白带过多及溃疡(浓度为1%~5%)
明矾注射液、明矾液和硫酸铝液对大鼠离体直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超过4%~6%时,可发生蛋白凝固变性,使直肠失去蠕动功能:8%明矾液注射于直肠周围后,可使浆膜及平滑肌凝固性坏死,继而形成无菌性黏连,从而使直肠各层和直肠与周围组织固定,直肠不再滑脱,有报告认为,局部用4%明矾溶液对动物子宫脱垂亦有一定的作用。
3.抗阴道滴虫的作用 10%明矾液在试管内(培养液与药液之比为 1:1)有明显的抗阴道滴虫作用。
4.凝固蛋白的作用 明矾与蛋白质相遇,使成难溶性的化合物而沉淀,明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有强烈凝固蛋白的作用,该品可用于止血,如鼻衄时可用棉球浸饱和的明矾溶液塞于鼻孔。有报告认为,明矾、儿茶内服能治疗肺结核咯血,用白矾、郁金配成的白金丸对家免实验性高脂血症有
效。
5.利胆作用:白矾0.6g/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明显增加胆汁流量。
6.局部刺激作用:局部刺激性很大,局部注射15%溶液0.3-0.5m,使兔狂躁不安,局部红肿、破溃,0.3ml静脉注射,使兔发生寒颤、呼吸急迫,未梢血管变紫色,呈缺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