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别名
中文名:肉豆蔻。
拉丁学名: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别名:
肉果、玉果。
概述
本品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的种仁。《本草衍义》述:"肉豆蔻,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本草汇言》称:"肉豆蔻,为和平中正之品,运宿食而不伤,非若枳实、莱服子之有损真气也;下滞气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止泄泻而不涩,非若诃子、罂粟壳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本草正义》载:"肉豆蔻,除寒燥湿,解结行气,专理脾胃,颇与草果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四神丸中有之。温脾即以温肾,是为中下两焦之药,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大明谓温中下气,开胃,解酒毒。甄权谓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谓主心腹虫痛。皆专就寒湿一边着想者。若湿热郁滞而为此诸症,则必不可一例论治。故李珣又谓主脾胃虚冷虚泄。濒湖谓暖脾胃、固大肠。要言不烦,最为精切。惟珣又谓治亦白痢,则湿热者多,虚寒者少,不当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类,温煦芳香,足以振动阳气,故醒脾健运,最有近功,则所谓消食下气,已胀泄满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与克削破气作一例观。"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我国有少量引种,药材均从国外进口。
形态特征
肉豆蔻,常绿乔木,高可达20m。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革质,先端尾状,基部急尖,全缘,上面淡黄棕色,下面色较深,并有红棕色的叶脉;叶柄长6-12mm。花雌雄异株;雄花的总状花序长2.5-5cm;小苞片鳞片状;花疏生,黄白色,椭圆形或壶形,长6mm,下垂;花药9-12个,连合成圆柱状有柄的柱。果实梨形或近于圆球形,下垂,长3.5-6cm,淡红色或黄色,成熟后纵裂成2瓣,显出绯红色假种皮,种子长球形,种皮红褐色,木质。
生态环境
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5-30℃,抗寒性弱,在6℃时即受寒害。年降雨量应在1700-2300mm之间,忌积水。幼龄树喜阴,成龄树喜光。以土层深厚、松软、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为宜。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定植后6-7年开花结果,10年后产量增多,25年达盛果期。结果期为60-70年,盛果期有两次,即5-7月及10-12月。采摘民熟果实,除去果皮,剥去假种皮,将种仁用45℃低温慢慢烤干,经常翻动,当种仁摇之作响时即可。若高于45℃,脂肪溶解,失去香味,质量下降。
炮制:
1、煨肉豆蔻(煨肉果):洗净,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将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黄色取出,除去面皮,乘热切片。一法将原药用清水略淘捞起,放在箩内润12小时后,用麸皮置锅内加热炒至老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乘热切片。
2、蒸制:取净肉豆蔻浸泡1小时,捞出置笼内,一层麸皮,一层肉豆蔻,层层相间,蒸约2小时,油即润进麸皮内,去净麸皮及时切厚片,干燥,或捣碎用。
3、炒制:将小麦面粉倒入锅内,用文火炒热,将肉豆蔻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出锅,筛去面粉,摊开,晾凉,配方时捣碎。每肉豆蔻100kg,用小麦面粉50kg。
4、土制:取细黄土,置锅内加热到发泡,倒入肉豆蔻,不断翻动,煨至肉豆蔻热透,油质渗出(防止炒黑),取出,筛净黄土,用时捣碎。
5、制霜:取肉豆蔻,研碎如泥。用多层草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压榨至去尽油为度。
形状规格
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cm,宽1.5-2.5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网状沟纹,常被有白色石灰粉;宽端有浅色圆形隆起(种脐的部位)。狭端有暗色下陷处(合点的部位),两端间有明显的纵沟(种脊的部位)。质坚硬,难破碎,碎断面可见棕黄或暗棕色外胚乳向内伸入,与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纹理。纵切时可见宽端有小形腔隙,内藏小型干缩的胚,子叶卷曲。气强烈芳香,味辛辣、微苦。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功能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温中涩肠,行气消食功效。治于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等症。
化学成分:
种仁含脂肪油25%-46%,挥发油8%-15%,内含有毒物:肉豆蔻醚(myristicin)约4%。挥发油主含香桧烯(sabinene),a-及β-蒎烯(pinene),松油-4-烯醇(terpinen-4ol),y-松油烯(Y-terpinene),柠檬烯(limonene),冰片烯(bornyl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对聚伞花素 (p-cymene),α-异松油烯(a-terpinolene),a-松油醇(a-terpineol),8-荜澄茄烯(8-cadinene),肉豆蔻醚,榄香脂素(elemicin),还含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a-水芹烯(a-phellandrene),3,4-二甲基苏合香烯(3,4-dimethylstyrene),芳樟醇(linalool),顺式辣薄荷醇(cis-pinperitol),反式辣薄荷醇(trans-piperitol),龙脑(borneol),顺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香茅醇(citronellol),对聚伞花素-a-醇(p-cymen-a-ol) ,黄樟醚(safrole),橙花醇(nerol),β-澄茄油烯(β-cubebene),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acetate),丁香油酚(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异榄香脂素(isoelemicin)。脂肪油中主含三肉豆蔻酸甘油酯(trimyristin)和少量的三油酸甘油酯(triolein)等。
种子还含木脂素:1-(3,4-亚甲二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 (3,4-methylenedioxyphenyl)-2- (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甲氧基-4-乙酰氧基苯基)-2-(4烯丙基地,6-二甲氧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methoxy-4-acetyloxyphenyl) -2- (4-allyl-2,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 (3,4-亚甲二氧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4-methylenedioxyphenyl)-2- (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3,4,5-三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3,4,5-trimethoxyphenyl)-2- (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e),去氢二异丁香油酚
(dehydrodiisoeugenol) 即利卡灵A(licarin A),5'-甲氧基去氢二异丁香油酚(5'-methoxydehydrodiisoeugenol),2-(3,4-亚甲二氧基苯基)-2,3-二氢-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 苯并呋喃 {2- (3,4-methylenedi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1-
(E)-propenyl] benzofuran},即利卡灵B(licarin B),2-(3,4-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基) -2,3-二氢-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苯并呋喃 {2-(3,4-methylenedioxy-5-meth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 [1-(E)-propenyl]benzofuran}、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4-dimeth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 [1-(3-methoxy-4-hydroxyphenyl) -2- (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等。脱指种仁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及三萜皂甙,甙元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药理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的影响,镇静作用,抗肿瘤作用,抗炎作用。
真伪鉴别
种仁黄切面;外胚乳分内外两层,外层细胞扁平,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内层细胞长方形,含红棕色物质,伸入内胚乳形成错入组织,其中常有一个维管束,并有多数油细胞散在,油细胞直径42-140cm,含挥发油滴。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量脂肪油、淀粉粒及糊粉粒,糊粉粒中有拟晶体。内胚乳有含棕色物质的细胞散在。
理化鉴定: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8ml,振摇,冷浸2h,取滤液2ml,置蒸发皿中,待乙醚挥散后,加茴香醛的硫酸试液0.5ml,则显粉红色,渐变紫色。(检查挥发油)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ml,冷浸2h,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樟醚少许,用乙醚溶解后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黄岩)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佛 (95:5)展开,展距13cm。干后,喷雾5%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应用鉴别:
1、肉豆蔻生品入药可滑肠,而面煨肉豆蔻具涩肠止泻之作用。
2、肉豆蔻与草豆蔻:二药皆为种子类药物,同具温中,燥湿,行气之功,但不同点为:草豆蔻功专脾胃,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泻泄等。肉豆蔻除上述作用外,味兼涩,归大肠经,具涩肠止泻之特性.
种植技术
(一)、栽培技术:
主用种子繁殖,留种应选稳产、高产、粒大、种仁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结了的完全成熟自然裂开的果实。随采随播,或用湿沙贮藏。种子失水干燥即丧失发芽力。苗床土壤要松软肥沃,行株距10cmx5cm,穴播,种脐向下,保持荫蔽湿润,约60d发芽,至真叶将展出时蔬苗移栽。幼树要艿蔽,苗高20-30cm时定植。在春季3-4月或秋季8-10月选阴雨天种植,行株距5mx4m,穴深宽各60cm,每穴植苗1株。
(二)、田间管理:
幼树生长缓慢,需荫蔽,可在行间种植高杆绿肥,并勤浇水。由于冠幅大,根系浅,作纯林种植时要先种植防风林带,在台风频繁地区必须进行防风。每年施肥3-4次,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幼龄期每株追施有机肥5-10kg或尿素25-50g,冬季施堆肥。以后随树龄增加,逐渐加施肥料。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斑点病、疫病;锈腐病、菌核病。另有位枯病、根腐病等为害。虫害有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
药典标准
本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体有浅色纵行沟纹和不规则网状沟纹。种脐位于宽端,呈浅色圆形突起,合点呈暗凹陷。种脊呈纵沟状,连接两端。质坚,断面显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花纹,宽端可见干燥皱缩的
胚,富油性。气香浓烈,味辛。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外层外胚乳组织,由10余列扁平皱缩细胞组成,内含棕色物,偶见小方晶,错入组织有小维管束,暗棕色的外胚乳深入于浅黄色的内胚乳中,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内含多数油细胞。内胚乳细胞壁薄,类圆形,充满淀粉粒、脂肪油及糊粉粒,内有疏散的浅黄色细胞。淀粉粒多为单粒,直径10~20μm,少数为2~6分粒组成的复粒,直径25~30μm,脐点明显。以碘液染色,甘油装置立即观察,可见在众多蓝黑色淀粉粒中杂有较大的糊粉粒。以水合氯醛装置观察,可见脂肪油常呈块片状、鳞片状,加热即成油滴状。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肉豆蔻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预制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C)-乙酸乙酯(9:1) 为展开
剂,展开缸中预饱和15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四法)。
黄曲霉毒素 照真菌毒素测定法(通则2351)测定。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不得过10μg。
[含量测定] 挥发油取本品粗粉约20g,精密称定,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6.0%(ml/g)。
去氢二异丁香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274nm。理论板数按去氢二异丁香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去氢二异丁香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去氢二异丁香酚(C20H22O4)不得少于0.10%。
饮片
[炮制]
肉豆蔻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
[鉴别]
[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麸煨肉豆蔻取净肉豆蔻,加入麸皮,麸煨温度150~160℃,约15分钟,至麸皮呈焦黄色,肉豆蔻呈棕褐色,表面有裂隙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用时捣碎。
每100kg肉豆蔻,用麸皮40kg。
[性状]本品形如肉豆蔻,表面为棕褐色,有裂隙。气香,味辛。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 (ml/g);含去氢二异丁香酚(C20H22O4)不得少于0.080%。
[鉴别]
[检查]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用法与用量]
3~10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