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

2025-01-02 16:16:04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地精、赤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马肝石、小独根等。

概述

何首乌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何首乌之名见唐元和7年(公元813年)李翱《何首乌传》,早期的各种本草文献也多有记载,如宋·《开宝本草》载:"何首乌,蔓紫,花黄白,叶如薯预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春夏采。"《本草图经》对何首乌的植物形态也有描述:"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明代广东德庆已有人工栽培。民国时期,有首乌汁、首乌酒的产品开发,扩大了何首乌的应用。

产地分布

何首乌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甘肃、福建、山西亦有分布。家野均有,以野生为主。野生何首乌主产于贵州开阳、黔西、纳雍,四川万源、云阳、黔江;云南元阳、广南、泸水、福贡;广西田林、西林、乐业;湖北郧县、恩施、巴东。家种何首乌主产于广东德庆、清远、高州、新兴、浮云、廉江;湖南永州、会同、黔阳。广东德庆何首乌为道地药材。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缠绕草本,长可达3米多。根细长,末端形成肥大的块根,质坚实而重,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切面为棕黄色颗粒状。茎上部多分枝,常红紫色,无毛,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为狭卵形或心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托叶膜质,鞘状,棕色或褐色,抱茎,长5-7毫米,易破裂而残存。花小,直径约2毫米,白色,多数,密聚成大形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多分枝,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片卵状披针形;花瓣5深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肥厚,背面有翅;雄蕊8,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头三裂,头状。瘦果卵形至椭圆形,具3棱,长2-3.5毫米,黑色光亮,全包于宿存的花被中,花被成明显的3翅,成熟时褐色。

生态环境

野生何首乌多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等向阳或半荫蔽处。栽培于排水良好、湿润、土壤质地疏松、呈微酸性、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和砂质壤土。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向阳或半荫,要求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忌干燥、积水。种子播后20天左右出苗。茎蔓长,常年不萎,再生力强,次年在节上萌生新枝。3-4月新生枝生长较快,长至30-50厘米以后生长更为迅速,并相互缠绕在一起,悬空生长。花期10月。果期11月。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向阳或半荫,要求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忌干燥、积水。

生长周期

野生资源属多年生,但人工栽培何首乌于定植后2-4年采收。

年需求量:

约30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 野生何首乌常年均可采收;人工栽培何首乌于定植后2-4年采收,采收季节于秋季落叶前或春季4月新芽末萌发前进行。割去地上部分,控出块根。

2、加工 将采收的块根洗净晒干或烘干,或对半剖开或切成厚片,晒干或烘干。广东多将鲜首乌切片,蒸后晒干。

贮藏养护

何首乌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45公斤。贮于阴凉干燥处。商品安全水分10-13%。本品受潮易生霉、虫蛀。危害的仓虫有咖啡豆象、玉米象、脊胸露尾甲、黑菌虫、月纹毛蠹、长头谷盗、杂拟谷盗等;蛀蚀品表面可见蛀孔、蛀粉,内部有活虫潜匿。

储藏期间,应定期检查,发现轻度受潮霉变品,及时晾晒;少量虫蛀,可置50C烘烤,或汽蒸15-20分钟,杀除;严重时用磷化铝等药物熏杀。

形状规格

何首乌多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团块状,长约5-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棕色或红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多皱缩,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淡红色或淡黄棕色,显粉性。中心木部较大,周围伴有4-11个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气微,味微苦而甘涩。经蒸后的首乌片横断面黄棕色至深褐色,呈鲜明胶状光泽,"云锦花纹"明显。原个何首乌以个大、体重,质坚实,断面无裂隙,显粉性者为佳。首乌片切面黄棕色,有胶状光泽者为佳。

规格标准:

主产区广东省将何首乌(家种品,熟片)商品分为统货和级外二个规格。统货 干货,熟透,纵切或横切片,表面红褐色或棕褐色,断面褐色或黄褐色,粉性足,厚度不超过5毫米,中部横宽1厘米以上,无根(梗),无虫蛀霉变。

级外 干货,熟透,纵切或横切片,表面红褐色或黄褐色,断面黄褐色或黄棕色,粉性足,厚度不超过5毫米,中部横宽4毫米以上,无根(梗),无虫蛀霉变。

性味功能

何首乌性温,味苦、甘、涩。入肝、心、肾经。具有解毒,消痛,润肠通便功能。炙用能补肝,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呜,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生用可用于瘰疬疮痛,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

主要成分:

蒽醌类衍生物,以大黄酚、大黄素为最多。此外,还含淀粉、粗脂肪、卵磷脂、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17种游离的氨基酸;钾、钠、磷、钙、镁、铁、铜、锌、锰等无机盐以及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钴、钼、铬、硒、镍、镉、铂等。所含的微量元素因产地不同而略有差异。

主要药理作用:

给家免同时饲喂何首乌和胆固醇,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病变较单喂胆固醇之对照组轻,血清胆甾醇也较低;给家免口服何首乌煎剂后30分钟内血糖量上升达最高度,然后逐渐降低,6小时后比正常低0.03%;对人型结核菌、弗氏痢疾杆菌试管试验有抑制作用。

真伪鉴别

1、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5cm-15cm,直径4cm-12cm。

2、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皱纹及纵沟,皮孔横长,两端各有一个明显的根痕,露出纤维状维管束。

3、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

4、切断面浅红棕色,有粉性,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中央形成层环明显,有的呈木心。

5、气微,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

1、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含红棕色物质。

2、在木栓层的内方和韧皮部的外侧组织中有异常维管束,一种是单个的维管束,另一种是复合维管束,均为外韧型。

3、中央维管束形成层呈环状,导管较少,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中心为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粉末微量升华得黄色柱状或针簇状结晶,遇碱液显红色。

取粉末约0.1g,加氢氧化钠溶液(1→10) 10ml,煮沸3分钟,冷后过滤。取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摇,醚层应显黄色。分取醚层4ml,加氨试液2ml,振摇,氨液层红色。(检查蒽醌衍生物)

混淆品种:

蓼科植物朱砂七[Polygonum cillinerve (Nakai) Ohwi]、翼蓼(红药子)[Pteroxygonumgiraldi Damm. et Diels]的干燥块根作为何首乌用。

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选富含腐质殖的沙质壤土,于入冬前深翻30厘米以上,让其充分风化。整地前每亩施入腐熟的厩肥或土杂肥4000公斤,经犁耙平整,打碎泥土后,育苗地起高约20厘米,宽约1米的平畦,定植地起成高约30厘米,宽约1.3米的高畦。

(二)种植方法

1、繁殖方法 块根繁殖在春季采收时,选健壮、无病虫害的小块根,截成每段带有2-3个健壮芽头的种块,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按株行距15x25厘米开穴,穴深约6-10厘米,每穴栽入1个,覆土后及时浇水。

扦插繁殖:收获前,选健壮的藤蔓,剪成长15厘米左右,至少有2个节以上的小段作插条,按株行距15x20厘米扦插于畦面上,扦条的1/3露出地面,要有一个节,以后经常淋保持苗床湿润,30天后可移栽。另外,也可将插条直接定植于大田中,此法省工,但苗期管理不方便,成活率也比育苗移栽低。种子繁殖: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按行距10-15厘米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细土1-2厘米,播后浇水,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20天左右出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移栽定植。每亩播种量1.5-2公斤,种子发芽率60-70%。采用种子繁殖生长期较长,生产上很少用。

萌蘖扦插繁殖法:主产区德庆县习惯于收获前,选取植株基部萌发的粗壮新芽作种苗,除去叶子,剪成长20-25厘米的插条,直接定植于大田中。

2、移栽定植 宜在春季定植,亦可秋种。在高畦上按行距35厘米,株距25厘米,挖穴,每穴种入种苗1株,每畦种2行,种后覆土压实,淋定根水。

(三)田间管理

1、浇水定植初期,需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可减少浇水次数,雨后要注意排水。

2、除草 幼苗期应勤除草,做到有草即除。搭架以后就不能入内除草。

3、搭架 当幼苗长到30厘米以上时,用竹或树枝搭成"人"字形、高约1.5米的支架,并将藤引到支架上,使其向上伸长,以增加植株光合作用面积,提高通风透光度。

4、追肥 定植后15天即可进行第一次施肥,可施腐熟的人粪尿或土杂肥,每亩1500公斤。以后每隔15天追肥1次,施肥浓度可逐次提高。整个种植期,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适当施磷钾肥,促进块根生长。开花后追施2%的食盐水和石灰,有助于提高产量。

5、打顶剪蔓当藤蔓长至2米高时,应摘去顶芽,促进分枝。打顶后30天枝叶繁茂,应剪去过密的分枝和从基部萌发出来的徒长枝,以免消耗养分,影响块根生长。同时要将茎基部的叶子摘净,不留种的花蕾也要摘去,以利通风透光。

6、培土 南方产区于12月底在何首乌茎基部培土,促使次年生茎蔓,增加繁殖材料,及促进块根生

长;北方在入冬前培土以利越冬。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锈病:是一种由担子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2月下旬开始发病,气温在14-28℃、相对温度在70-80%,持续5天以上时病害迅速蔓延,发病率最高可达50%。以3-5月和7-8月病害最为严重,可使叶片破裂、穿孔、脱落,尤以老叶受害最重。

褐斑病:多于夏季发生,危害叶片,防治方法: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剪除病叶。

根腐病:于夏季发生。感病植株根部腐烂,地上部枯萎死亡。防治方法:注意排除积水。

2、虫害 蚜虫:以成虫、若虫吸食茎叶汁液,严重时还可造成茎叶发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产量降低。防治方法:冬季清理园地,将枯藤落叶集中烧毁。地老虎、蛴螬 以幼(若)虫危害根部,造成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萎死亡。

发展前景

何首乌的药用价值较高,应用范围广,用量较大,除饮片配方和生产中成药外,还用于滋补保健。

在轻工食品,日用化工产品方面以何首乌为原料的品种不断推出。何首乌年需要量约180万公斤,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全国蕴藏量约2000万公斤,是年需要量的11倍多。今后要搞好野生资源保护,有计划地发展人工种植,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做好收购工作,在有种植习惯的地区,可开展综合利用的研究,不断扩大销路。

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何首乌为三类中药材,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也有部分栽培。从建国40年情况看,因受市场价格的影响,生产收购曾出现过起伏。属于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品种。

50年代,何首乌野生资源尚未大量开发利用,药用量也不大,基本能满足市场供应。60年代初,主产区广东省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人工栽培,产地由原来的德庆县逐步扩大到顺德、吴川、南海、增成、东莞、三水、台山等县,收购量逐年增加,1965年达70多万公斤。加上其他地区收购的野生资源全国购、销基本平衡。以后,由于广东、湖南、广西等省、区家种面积扩大;贵州、四川等省野生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收购量明显增加。1978年全国收购45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相当于当年销售量的4.5倍,商品大量积压。

1979年以后,调整生产,压缩生产面积。如1979年,广东省当年新种面积比1978年减少80%,产量减少33%。1980年继续压缩生产,当年新种面积比1979年减少81%,收购量减少77%。贵州等产地由于价格下跌,收购量也下降,购、销逐渐趋于平衡。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性状]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棕色物。韧皮部较宽,散有类圆形异型维管束4~11个,为外韧型,导管稀少。根的中央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和少数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

粉末黄棕色。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4~50μm,脐点人字形、星状或三叉状,大粒者隐约可见层纹;复粒由2~9分粒组成。草酸钙簇晶直径10~80(16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方形结晶合生。棕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稍厚,胞腔内充满淡黄棕色、棕色或红棕色物质,并含淀粉粒。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178μm。棕色块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不一。

(2)取本品粉末0.25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3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何首乌对照药材0.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三氯甲烷-甲醇 (7:3) 为展开剂,展至约3.5cm,取出,晾千,再以三氯甲烷-甲醇(20:1)为展开剂,展至约7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含量测定]二苯乙烯苷避光操作。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320nm。理论板数按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静置,上清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C20H22O9) 不得少于1.0%。

结合蒽醌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大黄素80μg,大黄素甲醚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5ml作为供试品溶液A(测游离蒽醌用)。另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具塞锥形瓶中,水浴蒸干,精密加8%盐酸溶液20ml,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5分钟,加三氯甲烷20ml,水浴中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立即冷却,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三氯甲烷液,酸液再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B(测总蒽醌用)。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上述两种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结合蒽醌含量=总蒽醌含量-游离蒽醌含量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结合蒽醌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1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外表皮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切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横切面有的皮部可见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含量测定]结合蒽醌 同药材,含结合蒽醌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05%。

[鉴别] (除横切面外)【检查]【含量测定](二苯乙烯苷)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用于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3~6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制何首乌

本品为何首乌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何首乌片或块,照炖法(通则0213)用黑豆汁拌匀,置非铁质的适宜容器内,炖至汁液吸尽;或照蒸法(通则0213),清蒸或用黑豆汁拌匀后蒸,蒸至内外均呈棕褐色,或晒至半干,切片,干燥。

每100kg何首乌片(块),用黑豆10kg。

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kg,加水适量,煮约4小时,熬汁约15kg,豆渣再加水煮约3小时,熬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皱缩状的块片,厚约1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气微,味微甘而苦涩。

[鉴别] 照何首乌项下的[鉴别] (2)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检查]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9.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5.0%。

[含量测定]二苯乙烯苷避光操作。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照何首乌药材[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C20H22O9) 不得少于0.70%。

游离蒽醌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大黄素80μg、大黄素甲醚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游离蔥醌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10%。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高脂血症。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