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2025-01-03 14:20:37 内容管理员 6

别名

中文名:巴豆

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

别名:江子、双眼龙、猛子树、芒子、毒鱼子、刚子、毒点子、药仁子等。

概述

为大戟科乔木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成熟种子。巴豆为较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大戟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又称双眼龙、猛子、江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热,味辛,有大毒,具有破积、逐水、退肿、祛痰等功效。

产地分布

生于山谷、林缘、溪旁或密林中,多为栽培。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在四川从梁代开始由野生变家种,产量居全国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产400吨,建国后最高年产750吨,常年产量300 吨左右。主产于长宁、江安、宜宾、万县、重庆等地。以四川宜宾地区的高县、筠莲、珙县、巡场;泸州;乐山的沐川产量最大,质量最佳,其中宜宾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树皮深灰色,平滑,幼枝绿色,疏生星状毛。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2cm,宽3-7cm,先端长尖,边缘有细齿,近基部有2腺体,两面疏生星状毛基出3脉。花小,单性同株;总状花序顶生,雄花在上,雌花在下;雄花绿色,花萼5深裂,花瓣5,反卷,雄蕊15-20;雌花无花瓣,子房圆形,花柱3,顶端2叉蒴果卵形,长约2cm,有3钝棱,密生星状毛。种子3粒。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生于村边、旷野、溪旁、林缘。

生物学特性

巴豆为常绿小乔木,高3-5米,幼枝被星状毛。叶互生,膜质,卵形或长卵形,长5-13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边缘有细齿,无毛或疏生星状毛;基出脉3条,中脉中上部有2-3对侧脉,网脉明显;叶柄长2-5厘米;腺体2,无柄,着生在叶片近基的两侧边缘上。花春夏开,绿色,单性同株,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雄花生于花序上部;花萼裂片5,卵形;花瓣5片,与花萼等长;雄蕊15-20枚,绕花盘边缘着生;雌花生于花序轴下部;花萼裂片5,长圆形,有星状毛;无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星状毛。蒴果倒卵形,具3钝角;种子长卵形,淡黄色。

生长习性

本品喜温暖湿润气候,多为栽培。

生长周期

巴豆多年生植物,一般栽后5-6年开花结果。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白露前后,当种子成熟时采收。

当种子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摘下果实后阴干或堆在一起2-3天,使其发汗变色后晒干,即成巴豆。

炮制:

用木板或其它工具敲开果壳,簸净杂质,收集种子即为巴米。多数加工成巴豆霜(榨去脂肪油)

贮藏养护

置阴凉干燥处。防生虫及泛油。

形状规格

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有纵沟3条和3钝棱,长1.8-2.2厘米,直径1.4-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粗糙,顶端近平顶,基部有萼和果梗痕。果皮薄,质硬而脆。果实3室,间有4室,每室含种子1枚。种子椭圆形至卵形,略扁,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白色,薄膜状。种仁黄白色,子叶2片,油质。气微弱,味初微涩,后有持久辛辣感。以颗粒大、皮薄、灰黄色、种子饱满、种仁黄白色者为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性热,味辛;有大毒。功能主治:外用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

化学成分:

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亚油酸、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顺芷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crotonoside)。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1、药材果实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

2、生巴豆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7-9m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一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状;种仁黄白色,油质,子叶2片菲薄。无臭,味辛辣。

3、巴豆霜为淡黄色粉末,粒度均匀、疏松,显油性。

规格等级:

分壳巴豆、巴豆米(生巴豆)、巴豆霜等规格,一般均为统货。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种皮厚壁栅状细胞棕色或深棕色,呈细长柱形,排列紧密,稍弧状偏弯,末端平整或圆钝,壁极厚,孔沟极细而密集,有的不大明显,胞腔线形,不甚清晰,有的充满深棕色物;表面观呈多角形;种皮薄,厚壁栅状细胞常与种皮薄壁栅状细胞相连。种皮薄壁栅状细胞(外种皮内表皮)淡黄色,多破碎,呈类方形,壁稍厚,径向壁细波状弯曲;表面观呈类圆形,细胞间隙类三角形,大而明显,有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1、荧光检查取本品1粒于滤纸上,包裹压碎,使油渍留于纸上,置荧光灯下观察显紫蓝色荧光。纯巴豆油无紫蓝色荧光。

2、化学定性 取药材约0.5g,磨碎,加乙醚10ml,浸泡2小时,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试管中挥干后,加盐酸羟胺的甲醇饱和溶液0.5ml及0.1%麝香酚酞指示液1滴,再加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加热至沸腾,冷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无色),滴加10%三氯化铁液3滴及氯仿1ml振摇,下层溶液显紫红色。

3、薄层色谱 取巴豆油0.1ml,用石油醚稀释至1ml,点于桂胶G-0.6%CMC薄层板上,以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9.4:2:0.6)为展开剂,展距10cm,用20%硫酸溶液显色。

种植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

1、采种 在高温地区宜随采随播,在低温地区,于8月采收初期花结的种子,粒大饱满,果实成熟,称伏子,摊在通风处晾干,忌晒。带果壳贮藏至第二年2月下旬播种。后期花结的种子,粒小而轻,多空壳称秋子,不宜作种。

2、直播 播前剥去果壳。按行距3m,株距2.5m开穴,穴深30cm,施堆肥与土混匀,每穴播种3-4粒,覆细土2-3cm。播后注意浇水,当苗高30左右时即可定苗,留壮苗1株。

3、育苗移栽 一般床宽1.2m,按行距25cm开6-10cm宽横沟,沟深3cm左右,每沟播种25-30粒,播后覆土。苗高20cm左右,追肥1次,近1米可定植。种植技术:一般多利用荒坡、田边、土坎及住宅前后等空隙地零星栽种,不占地。向阳或排水良好的丘陵、荒坡均可栽植。苗木定植后应及时浇水,以利成活。成片种植时,幼林封行前可间种豆类、花生和蔬菜等,封行后亦可间种各种阴性草本药用植物。

药典标准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和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气微,味辛辣。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外果皮为表皮细胞1列,外被多细胞星状毛。中果皮外侧为10余列薄壁细胞,散有石细胞、草酸钙方晶或簇晶;中部有约4列纤维状石细胞组成的环带;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内果皮为3~5列纤维状厚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由1列径向延长的长方形细胞组成,其下为1列厚壁

性栅状细胞,胞腔线性,外端略膨大。

(2)取本品种仁,研碎,取0.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巴豆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

乙酯-甲酸(1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含量测定]脂肪油取本品粗粉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适量,加热回流提取(8小时)至脂肪油提尽,收集提取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低温蒸干,在100℃干燥1小时,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脂肪油不得少于22.0%。

巴豆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甲醇-水(1:4:9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2nm。理论板数按巴豆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巴豆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种仁粉末(过三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3小时,弃去乙醚液,药渣挥干溶剂,连同滤纸筒移入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24kHz)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水补足减失的

重量,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巴豆苷(C10H13N5O5)不得少于0.80%。

饮片

[炮制] 生巴豆 去皮取净仁。

[性状]本品呈扁椭圆形,长9~14mm,直径5~8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平滑有光泽,常附有白色薄膜;一端有微凹的合点,另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子叶2,菲薄。气微,味辛辣。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外用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

[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