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

2025-01-03 14:57:00 内容管理员 4

别名

大红袍、臭八宝、矮童子、野朱桐、臭枫草、臭珠桐。

概述

臭牡丹(拉丁学名: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外形酷似牡丹,伴有恶臭味固俗称丑牡丹。为马鞭草科大青属的植物。叶色浓绿,花朵优美,花期长,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园林花卉。而且适应性非常广,抗逆性强,对水肥要求不严,管理粗放,非常符合当前城市建设应用节约型园林植物的要求。适宜栽于坡地、林下或树丛旁。由于它萌孽生长密集,还可作为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用于护坡、保持水土。中药中的臭牡丹一味即来自臭牡丹的根、叶,具有祛风解毒,消肿止痛之效。著名的云南蛇药中即含有“臭牡丹”。

产地分布

国内:产华北、西北、西南,具体省份有: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

国外:印度北部、越南、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原产南美热带,现各地多有栽培。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米,植株有臭味;花序轴、叶柄密被褐色、黄褐色或紫色脱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圆形,皮孔显著。叶对生,叶片纸质,宽卵形或卵形,长8-20厘米,宽5-1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或心形,边缘具粗或细锯齿,侧脉4-6对,表面散生短柔毛,背面疏生短柔毛和散生腺点或无毛,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腺体;叶柄长4-17厘米。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密集,苞片叶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3厘米,早落或花时不落,早落后在花序梗上残留凸起的痕迹,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8厘米;花萼钟状,长2-6毫米,被短柔毛及少数盘状腺体,萼齿三角形或狭三角形,长1-3毫米;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管长2-3厘米,裂片倒卵形,长5-8毫米;雄蕊及花柱均突出花冠外;花柱短于、等于或稍长于雄蕊,柱头2裂,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径0.6-1.2厘米,成熟时蓝黑色。花果期5-11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坡、林缘、沟谷、路旁、灌丛润湿处。喜阳光充足和湿润环境,适应性强,耐寒耐旱,也较耐阴,宜在肥沃、疏松的腐叶土中生长。生于山坡、林缘或水沟旁。

生长习性

喜温暖潮湿、半阴环境,宜于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基质生长。生长适温为18~22℃,越冬温度8~12℃。l

采收加工

夏季采叶、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臭牡丹叶色浓绿,顶生紧密头状红花,花朵优美,花期亦长,适宜栽植于坡地、林下或树从旁,也可作地被植物。

根、茎、叶入药,有祛风解毒、消毒止痛之效。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治痈疽,疔疮,乳腺炎,关节炎,湿疹,牙痛,痔疮,脱肛。

种植技术

生长期要控制根蘖扩展。保持土壤湿润,5-6月可施肥1次,并随时修剪过多的萌蘖苗。冬季将干枯的地上部割除,减少病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