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
别名
中文名:秋水仙。
拉丁名:Colchicum autumnale
概述
秋水仙(学名:Colchicum autumnale L.)是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8~10月开花。花蕾呈纺缍形,开放时似漏斗,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端庄秀丽,受人喜爱。秋水仙原产于欧洲和地中海沿岸,中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从国外引进种子和球茎。园林中常用作岩石园或花坛种植。鳞茎含秋水仙碱,可供药用,尤其适用于多倍体育种,同属植物约6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秋天只开花不长叶,花朵粉红色或深红色,直接从地下茎抽邮花1-4朵,有着“地下花”之美誉。
产地分布
欧洲和地中海沿岸,中国自七十年代起从国外引进种子和球茎,分别在北京、庐山、昆明等地试种已取得不错的成果。由于生物工程科学的发展,对秋水仙碱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各地都在扩大种植面积。
形态特征
秋水仙是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球茎卵形,外皮黑褐色。茎极短,大部埋于地下。叶披针形,长约30cm。8~10月开花。每葶开花1~4朵,花纺形,开放时漏斗形,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直径约7-8cm。
雄蕊比雌蕊短,花药黄色。蒴果,种子多数,呈不规则的球形,褐色。已有水培秋水仙。
生态环境
喜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凉爽干燥、阳光充沛。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性味功能
药物(毒)理学
秋水仙碱是用于治疗痛风和牛皮癣的常用抗炎药。动物实验显示,该药能抑制肝脏的纤维化进程,但人体试验的结果却不显著,也未曾有研究讨论过秋水仙碱在预防HCC和影响病程进展方面的研究。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为期3年的研究,在对186名因感染肝炎病毒而发生肝纤维化的患者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服用秋水仙碱治疗的患者中,只有9%的人在随访3年后进展为HCC,该比例在未用秋水仙碱治疗的患者中为29%。此外,前组患者发生HCC的时间要明显晚于后者(秋水仙碱可将肝硬化后进展为HCC的时间平均延缓72月),前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也较后者长。研究人员指出,秋水仙碱所具有的预防HCC作用是独立于年龄、血小板计数、α-FP和转氨酶水平的。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素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素有丝分裂(C-mitosis)。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
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自193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A.F.Blakesee)等,用秋水仙素加信曼陀罗等植物的染色体数获得成功以后,秋水仙素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的工作中。
症状:喉咙灼热,腹泻,心脏血管崩溃,狂语,感觉障碍,惊厥,肌肉无力,呼吸困难,甚至与砒霜中毒相似,中毒者50%死亡,发作时间:2-6小时,死亡在2-3天内出现,中毒者到死保持清醒。
化学成分
在秋水仙花及球茎内有多种毒性极强的生物碱,主要有石蒜碱、雪花莲胺碱及秋水仙碱(又称秋水仙素)等,口服6毫克秋水仙碱即可致人死亡。
临床应用
秋水仙碱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皮肤癌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此外还可用于缓解痛风的急性发作。秋水仙碱的毒副作用较大,急性中毒后常见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骨髓造血的直接抑制作用,易引起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我国民间常用秋水仙的花及球茎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关节炎等,但因剂量难以掌握,故服用此药中毒者屡见不鲜,故应加强宣传教育,预防误食、滥用。秋水仙碱在人体内由于水解作用代谢很快,排泄也很快,因此只要急救措施得当,急性中毒症状可迅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