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别名
槟榔皮、槟榔壳、大腹毛、茯毛、槟榔衣
概述
棕榈科槟榔属槟榔Areca catechuL.的干燥果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
产地分布
槟榔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台湾、福建、广西;海南及台湾较多。
主产于海南琼海、万宁、屯昌、琼中、陵水、保亭、三亚。此外,海南琼山、定安、澄迈、临高、儋县、文昌、昌江、白沙、乐东;广东电白、海康、徐闻;福建厦门、沼安;云南勐海、勐腊、新平、元江、元阳、河口;广西博白等地也有种植,但产量不多。
目前我国槟榔以海南为主,但数量较小。多数商品依靠进口,如:越南、老挝、缅甸等。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茎干圆筒形,直立无分枝,高10-18米,胸径一般10-20厘米,叶片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节),每节相距5-10厘米,最长可达15厘米以上。叶片顶端丛生,为羽状复叶,长1.3-2米,叶轴三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表面光滑无毛,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叶柄基部扩大成鞘状,环抱茎干。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花被6,雄蕊6,具退化雌蕊3。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被6,具退化雄蕊6。坚果卵圆形、圆形、心形、卵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外果皮角质,中果皮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纤维组织,内果皮木质且坚硬,内有种子1枚,种子呈圆锥形或略扁平圆形,基部平坦,中央有一脐点,肉质,呈大理石花纹。
生态环境
槟榔原产于热带雨林。多生长于海拨300米以下的山谷、河边、田头地角。
生物学特性
槟榔喜高温、多湿、嗜肥,属热带雨林植物。根为不定根系,无主根,须根发达,每株有须根可达200余条,垂直分布深达1-2米,水平分布宽达1-1.5米,但大部分分布在50厘米的表土内。定植2-3年后,茎干露出地面,成年植株每年新生和脱落旧叶6-7片。种植7-8年开始开花结果,少数5-6年后开花结果。通常第1次只开花不结果。每年10月花芽分化,孕育花序,翌年2-6月,抽出花序。花序抽出后4-7天,苞片脱落,花序开放。雄花先开,花期20-25天,当天开放的花当天脱落,雌花后开,花期4-5天。一般靠风媒传粉,每1个花序结1托果,一般有1-3个花序可结果。每株通常结果200-400个。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约需13个月,果熟期海南产区为2-6月,云南产区为2-3月。
槟榔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如下:
1、温度 年平均温度22℃以上为好。最适宜温度24-26℃;气温16℃发生落叶现象,气温5-6℃时出现寒害,造成落果;气温在3℃以下,幼苗易被冻死,成年树叶黄,叶尖枯死,心叶萎缩,果实发黑脱落。-1C时植株死亡。
2、雨量和湿度 要求年降雨量在1500-2200毫米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幼树在60%以上、成龄树在50-60%生长较好。
3、光照 苗期和幼龄期怕强光直射,荫蔽度以40-50%为宜,成龄树要求有充足的光照,过于荫蔽茎干徒长,结果推迟,结果少,甚至不结果。
4、土壤 要求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肥力强,排水性良好的砖红壤土或砂质壤土。冲积的海滩、盐碱地、长年久旱而不能灌溉的地块或酸性太大的地块均不宜生长。
生长习性
喜高温、多湿、嗜肥,属热带雨林植物。
生长周期
11月至次年2月。
采收加工
采收未成熟及近成熟的果实,经蒸或煮后烘烤至干,纵剖两瓣,剥取果皮,称“大腹皮”。
贮藏养护
置干燥处。商品安全水分8%-12%。
形状规格
大腹皮 略呈椭圆形或长卵状瓢形,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降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基,基有果柄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性味功能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水肿,小便不利。
真伪鉴别
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一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一88μm,纹孔明显。
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苗圃地宜选择靠近水源,有一定树木遮荫,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经深耕细耙后起畦。种植地宜选择海拨300米以下的丘陵南坡、山谷或河岸两旁背风的地方。如坡度较大,应按水平带状整地,带宽3米,带面向内倾斜,带内侧挖一条蓄水沟,沟宽30厘米,深25-30厘米。整地后按株行距2x3米挖穴,穴为60x60x50厘米,待植。
(二)种植方法
1、种子育苗 选种:选择生长15-30年,茎干上下粗细一致,节间均匀,开花早,花序长而稍下垂,每年有3个以上花序结果的,无病植株作留种母树。于5-6月采摘果实,挑选呈卵形或椭圆形,外果皮金黄色,光滑无斑纹状裂痕,大小均匀、饱满,核坚硬、果仁重,每公斤鲜果约18-22个以下的无病虫果实作种。
催芽:果实采摘后,应置阳光下晒1-2天,吸收热量,以利于种子发芽。随后进行催芽处理,其方法:①堆积催芽法:在靠近水源并有荫蔽的树底下或通风的室内,地面铺一层沙,把果实堆成20厘米高的小堆,盖上稻草,厚度以不见果实为度,每天淋水1次,保持湿润,在温度35℃左右,经7-10天,外果皮开始发酵腐烂,及时打开稻草,取出果实,用水洗净,放阳光下晒1-2天,晒时要注意经常翻动,以提高发芽温度,保证发芽整齐。然后再重新堆放、盖草,淋水,同时要注意防止害虫为害。18-28天后,每天要定时剥开果蒂检查,如有白色芽点出现,即可取出进行育苗。②箩筐催芽法:如种量不多,可将果实装在箩筐内,用稻草封箩筐口,置屋内保温,淋水。待果皮发酵腐烂时,将箩筐连同果实一起放在流水中将果皮洗擦干净,然后重新装筐放于屋内,当有白色芽点出现时取出播种育苗。此外,还有苗床催芽法,因占地面积大,出苗不整齐,产地较少采用。
育苗:苗圃地按株行距30x30厘米开穴,施入基肥。每穴放入1粒催过芽的种子,覆土3-5厘米,经压实后,盖上稻草或杂草,淋水。约1个月左右,小苗陆续出土,定期进行苗期管理,经1-2年的培育,苗高达60厘米左右时可起苗移栽。
目前,主产区多采用营养袋育苗。用农用薄膜做成,直径25厘米,高30厘米左右的袋,内装泥土、腐热的牛粪各1份混匀的营养土。再放入经催芽的种子,每袋1粒,盖土1厘米,上面再盖塘泥或河砂少许,以免板结,再用杂草覆盖,淋水至湿。袋底穿2-4个小孔。此法移植成活率高。2、移栽 于春季3-4月,秋季8-10月栽植,选雨后或阴天进行。起苗时要注意保护根系,苗要带土,并剪去部分老叶,栽植不宜太深,覆土压实后淋定根水,并用杂草覆盖穴面,或在四周插上小树技遮荫,以减少水份蒸发,提高成活率。若用营养袋育苗,栽植时去掉薄膜袋。一般每亩植100株。
(三)田间管理
1、苗圃管理 育苗时要用稻草或杂草覆盖;若无自然荫蔽条件,还须搭设荫棚遮荫。旱天要注意淋水,保持苗床湿润,但水分不能过多,否则易导致种子霉烂。当幼苗第1片真叶展开时,即可开始施肥,以稀薄人粪尿为主,以后每隔20-25天施1次,浓度逐次加大。若施用化肥,应在土壤潮湿时在植株侧边施入,小苗每株2克,苗长出4-5片叶时,可在幼苗四周撒施硫酸铵,每株约4克。切忌撒到叶面上,以免灼伤幼苗。同时,要及时除草,并将杂草晒干后盖在小苗茎基周围。
2、大田管理 调整荫蔽度:在开垦植地时,留适当的树木作荫蔽树,使荫蔽度达到40-50%,或在槟榔行间种植飞机草、山毛豆等植物。也可间种一些木薯、花生等经济作物或山栀子、非州萝芙木等药材。在河旁、房前屋后种植的,可与稀疏的香蕉或椰树套作。在开花结果期,应砍去高大的荫蔽树,或收获间(套)种的经济作物。但应保留树干周围的矮小植物作为复盖物,形成一个树冠上部有充足阳光,下部有荫蔽覆盖的生长环境。
除草、培土:幼龄期要勤除草,每年2-4次,于春秋两季进行,除净周围的杂草,并晒干盖于茎干基部。除草时结合培土,把露出土面的根埋入土中。施肥:幼树每年施肥3-4次。第1年每亩施有机肥250-500公斤,第2、3年每亩施500-1000公斤,加尿素5公斤、磷肥10公斤,在植株周围开穴或半月形浅沟施入后覆土。成龄结果树每年施肥2次,第1次于2-3月花苞开放前,每株施人粪尿5-10公斤,或硫酸铵100克,以促进早开花;第2次于9-10,每株施绿肥或厩肥15公斤,并加入过磷酸钙100克,或火烧土5公斤,以促进幼果生长。灌溉排水:少雨季节,应及时浇水或灌溉;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以防积水。防畜害、防冻:应防止猪、牛等牲畜践踏植物根部,影响正常生长。秋冬时应注意防寒害。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炭疽病:小苗和成龄株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附被害组织上越冬,翌年春天,当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落在叶片上,萌发芽管,从伤口或气孔侵入体内发育成菌丝,经过一定时间的潜育发展,引起组织病变。雨季和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病。防治方法:冬季清除病残叶集中烧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叶点霉属叶斑病:各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重病区小苗发病率80-95%。严重时病叶枯萎,植株死亡。成龄株受害病斑累累。病菌传播方法同炭疽病。气温偏高,阴雨多湿,发病严重。防治方法:冬季清除落叶。
幼苗枯萎病:主要为害幼苗。病菌传播方法同炭疽病。多雨潮湿易发病。防治方法:拔除烧毁病株,减少侵染来源。
多毛孢霉叶疫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传播方法同炭疽病。高温多雨,荫蔽或排水不良发病严重。防治方法:注意排除积水。
药典标准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性状]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气微,味淡。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加甲醇2ml使溶解,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腹皮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7:0.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7.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9.0%。
饮片
[炮制]
大腹皮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鉴别]
同药材。
大腹毛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鉴别]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
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5~10g。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