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2025-01-08 15:49:32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中文名:赤小豆。

英文名:SemenPhaseoli。

别名:

亦豆 (《日华子本草》),红豆(《纲目》),红小豆(《本草原始》),小红绿豆、虱拇豆(《陆川本草》),朱赤豆(《中药材手册》),金红小豆、朱小豆(《药材学》)、野赤豆。

概述

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angularisWight的成熟种子。

赤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苏恭称赤小豆为“赤豆”。《本草纲目》列入谷部菽豆类,俗名“红豆”。李时珍曰:“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即收之。”李时珍指出有“紧小而赤黯色者”和“稍大而鲜红、淡红者”两种,但这两种植物的外形或习性都很相似。按上所述,并参阅《证类本草》和《植物名实图考》赤小豆附图,赤小豆应为Phaseolus属植物,“紧小而赤黯者”系指赤小豆P.calcaratusRoxb.,而“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系指赤豆P.angularis(Willd.)W.F.Wight。虽李时珍认为“稍大而鲜红者”(赤豆)不供药用,但因这两种植物不易区分,赤豆作赤小豆用的历史已久。现今商品赤小豆包括上述两种植物来源,但市场习惯认为赤小豆的质量较优,这仍与本草记载颇相吻合。

产地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赤小豆SemenPhaseolicalcarati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产量较小。销吉林、河南(少数地区)、甘肃、浙江、上海、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为我国部分地区使用品种。赤豆SemenPhaseoliangularis主产于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市,产量大。

形态特征

①赤小豆,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米,密被倒毛。3出复叶,叶柄长8-16厘米;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疏毛,纸质,脉3出,具柄。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小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毫米,具毛;花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两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枚,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栽培或野生。分布广东、广西、江西及上海郊区等地。

②赤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茎上有硬毛。3出复叶;托叶线形,被白色长柔毛;小叶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极浅3裂,两面被疏长毛。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端;蝶形花,形与上种相同;荚果扁圆筒状,于种子间收缩,无毛;种子6-10粒,暗红色,矩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种脐不凹。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生态环境

适应的气候范围较广。

生物学特性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90cm。茎上有显著的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卵形,长5-10cm,宽2-5cm,先端渐尖,侧生小叶偏斜,全缘或3浅裂,两面疏被白色柔毛;托叶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5裂;花冠蝶形,黄色,旗瓣具短爪,龙骨瓣上部卷曲;雄蕊10,二体。荚果圆柱形,长5-

8cm。种子6-8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习性

喜温暖,不耐霜,但适应的气候范围较广。冷凉干燥气候有利成熟。自花传粉。耐湿,但土壤水分过多时植株易徒长,影响结荚。为短日照作物,中熟和晚熟品种对光照长短应很敏感。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pH值为6.3-7.3。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

贮藏养护

放缸内,防蛀、防鼠。

形状规格

种子矩圆形,两端较平截,长5-7mm,直径4-6mm。表面暗红色,有光泽,侧面有白色线性种脐,长约4mm,不突起。子叶两片肥厚,乳白色。

①赤小豆:干燥种子略呈圆柱形而稍扁,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泽,种脐线形,白色,约为全长的2/3,中间凹陷成一纵沟,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可见两瓣乳白色于仁。气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颗粒饱满,色赤红发暗者为佳。

②赤豆: 又名饭赤豆。干燥种子,呈矩圆形,两端圆钝或平截,长5-8毫米,直径约4-6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白色,不显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状与亦小豆相似。

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但货源不多,渐为赤豆所代替。

性味功能

性味功能:

性平,味甘、酸。具有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之功效。

化学成分:

含α-、β-球朊(a,β-globulin)、脂肪酸、烟酸、糖类,维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皂甙等。

真伪鉴别

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无臭,味微甘。赤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显微鉴别:

1、赤小豆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为2列,栅状细胞长37-70μm,宽7-12μm,壁自内向外增厚,胞腔含淡红棕色物,近外缘有1条光辉带。表皮下为1列支柱细胞,呈哑铃状,长13-17μm,宽10-20μm,缢缩部宽7-12μm;其下为近10列薄壁细胞,靠内侧数列细胞扁缩或颓废。子叶表皮细胞类方形,叶肉细胞含众多类球形、肾形或圆三角形淀粉粒,直径4-35-68um,脐点星状或裂缝状,层纹明显,另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3,并含簇晶,直径6-16μm。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不规则长柱形,含众多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形细胞间隙。

2、赤豆种子横切面:子叶叶肉细胞稀含细小方晶,直径3-6μm,不含簇晶。理化鉴别1.取样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在沸水浴上加热20分钟,冷后滤过。取滤液0.2ml,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2-3滴,加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红色。(检查三萜皂甙)

3、薄层层析样品制备:见“刀豆”项下。以1%茚三酮液喷雾后,于105℃烤5分钟。赤小豆和赤豆两者总氨基酸薄层层析图谱极为相似,但赤小豆图谱具3个蓝色斑点,而赤豆图谱具2个蓝色斑点。

混淆品:

1、部分地区(如河南)将同科植物相思子AbrusprecatoriusL.的种子误作赤小豆使用。相思子始载于《本草纲目》,亦名"红豆"。相思子味苦,有毒,有诵吐、祛痰、杀虫功能。药材相思子与赤小豆,无论其植物来源、性状与疗效均不相同,不能混用。

2、福建南部部分地区曾以豆科植物木豆Cajanuscajan(L.) Millsp.的种子作为赤小豆入药。木豆的种子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色至暗棕色,种脐白色,长圆形,显著突起;内含黄色肥厚的子叶。气味淡薄。

种植技术

一、种子及其处理(1)品种选择:选择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一一大红桃。(2)种子精选:播种前对所选用的种子进行筛选或人工粒选,剔除病斑粒、破碎粒及杂质。(3)种子质量:种子质量要达到分级标准二级以上,即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7%,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

高于13%。(4)种子处理:根瘤菌拌种:每公顷的播种量(一般30.0-37.5千克)用2250克根瘤菌,加水拌成糊状,再与种子拌匀,晾干后待播。

二、轮作与耕整地(1)合理轮作: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不重茬,不迎茬。(2)耕地整地:①深松起垄。先松原垄沟,破原垄台合成新生垄,及时镇压。②秋翻秋起垄。耕深15-18厘米,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及时起垄或夹肥起垄,耕后及时镇压,垄距60厘米。

三、施肥 (1) 底肥:每公顷施腐熟无污染的农家肥料(有机质含量大于8%以上)30.0-37.5立方米以上,结合整地一次施入。(2)种肥:每公顷施高效有机活性肥750千克;或每公顷施豆类配方肥150千克。种肥深施于种下方4-5厘米处,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种。(3)追肥:在结荚鼓粒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四、播种(1)播期:当土壤5厘米深处地温稳定通过12℃开始播种;适宜播期在5月20-30日。

(2) 播法:①坐水埯播。先刨埯浇足水,后点种,埯距12-15厘米,每埯2-3粒。②垄上条播。对整地起垄地块,先用小型铧在垄上开沟、滤水,随犁沟点种,用拉子覆土,覆土深度为2.0-2.5厘米,及时镇压。(3) 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及当地肥水条件而定。一般每公顷保苗12.5-15.5万株。(4)播量:根据密度确定播量,一般每公顷播量30.0-37.5千克。(5)播种质量:播种均无断条,30厘米内无籽为断条,每15米断条不超过1处。

五、田间管理(1)苗前松土:播种后出苗前进行铲前趟一犁或垄沟深松。(2)间苗:在幼苗出齐后,两片真叶展开,第一片复叶出现时进行人工间苗,按计划密度一次定苗。(3)铲趟:及时铲趟,做到两铲三趟,铲趟伤苗率小于3%,后期拔净大草。(4) 除草:①人工除草。8月初进行人工除草1-2次。②机械除草。结合中耕进行除草,随趟地将杂草翻入地下。

六、收获(1)收获时期:9月15-20日大部分荚果(2/3荚果)变色,豆角变干,豆粒圆鼓时开始收获,收获时间应在每天上午10点前及傍晚进行。(2)收割质量:人工收割,割茬要低,不留茬,放铺规整,及时晾晒,及时脱粒,损失率小于2%。

药典标准

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Ohwi et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 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气微,味微甘。赤豆 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鉴别](1)本品横切面:赤小豆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支持细胞1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

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型细胞间隙。赤豆子叶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不含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赤小豆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冰醋酸-甲醇-水(70:35:10:8)为展开剂,展开,取

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4.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7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7.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性状]

[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与用量]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