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柴

2025-01-10 15:33:12 内容管理员 7

别名

鸭掌木、鹅掌木。

概述

鹅掌柴,(拉丁文:Schefflera octophylla(Lour) Harms),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常见的植物,原产大洋洲、中国广东、福建、以及南美洲等地的亚热带雨林,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现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鹅掌柴为常绿灌木。分枝多,枝条紧密。状复叶,小叶5~8枚,长卵圆

形,革质,深绿色,有光泽。圆锥状花序,小花淡红色,浆果深红色。

产地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国西藏(瘵隅)、云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和台湾。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高2~15米,胸径可达30厘米以上;小枝粗壮,干时有皱纹,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不久毛渐脱稀。叶有小叶6~9,最多至11:叶柄长15~30厘米,疏生星状短柔毛或无毛:小叶片纸质至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稀椭圆状披针形,长9~17厘米,宽3~5厘米,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落,除下面沿中脉和脉腋间外均无毛,或全部无毛,先端急尖或短渐尖,稀圆形,基部渐狭,楔形或钝形,边缘全缘,但在幼树时常有锯齿或羽状分裂,侧脉7~10对,下面微隆起,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1.5~5厘米,中央的较长,两侧的较短,疏生星状短柔毛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0厘米,主轴和分枝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稀;分枝斜生,有总状排列的伞形花序几个至十几个,间或有单生花1~2;伞形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纤细,长1~2厘米,有星状短柔毛:花梗长4~5毫米,有星状短柔毛;小苞片小,宿存:花白色:萼长约2.5毫米,幼时有星状短柔毛,后变无毛,边缘近全缘或有5~6小齿:花瓣5~6,开花时反曲,无毛;雄蕊5~6,比花瓣略长;子房5~7室,稀9~10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状;花盘平坦。果实球形,黑色,直径约5毫米,有不明显的棱;宿存花柱很粗短,长1毫米或稍短;柱头头状。

花期11~12月,果期12月。

生态环境

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常见的植物,有时也生于阳坡上,海拔100~2100米。日本、越南和印度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鹅掌柴的生长适温为16~27℃。3~9月为21~27℃℃,9月至翌年3月为16~21℃。在30℃以上高温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冬季温度不低于5℃。若气温在0℃以下,植株会受冻,出现落叶现象,但如果茎干完好,翌年春季会重新萌发新叶。在空气湿度大、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茎叶生长茂盛。但水分太多,造成渍水,会引起烂根。如盆土缺水或长期时湿时干,会发生落叶现象。

鹅掌柴对临时干旱和于燥空气有一定适应能力。

鹅掌柴对光照的适应范围广,在全日照、半日照或半阴环境下均能生长。但光照的强弱与叶色有-定关系,光强时叶色趋浅,半阴时叶色浓绿。在明亮的光照下斑叶种的色彩更加鲜艳。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士为宜。盆栽土用泥炭土、腐叶土和粗沙的混合土壤。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

性味功能

性味:

味微苦;涩;性温。

功能主治:

袪风止痛;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偏正头痛;三又神经痛;脘腹疼痛;痛经:跌打肿痛:骨折。

种植技术

控制光照:

鹅掌柴夏季最适宜生长环境为半阴条件,所以夏季生长季节要放在荫处养护,户外栽植需用70%遮阳网遮荫,防止烈日暴晒,以免叶片灼伤、叶色暗淡;冬季不须遮光,每天有4小时以上的直射阳光就能生长良好。斑叶品种,光照太强或太弱,都会导致叶片的斑块不明显,失去应有的观值。

适量浇水:

夏季气温高,要保证一定的浇水量,可每天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不待干透就应及时浇水。天气干燥时,还应向植株喷雾增湿,也可以进行叶面喷水,并注意增加环境湿度。春、秋季可一周浇水两次,冬季可适当控水。如水分供需失调,土壤太干或太湿,或者长期置于阴暗场地,易引起叶片脱落。

定期施肥

3~9月为生长旺季,隔 2~3 周施用一些复合肥或饼肥水。花叶品种施肥不宜太多(尤其氮,否则叶片变绿,失去原有品种特征。斑叶品种要少施氨肥,防止斑块颜色变淡或消失。

整形修剪:

鹅掌柴易萌发徒长枝,平时要注意整形修剪,以促进侧枝萌生,保持良好的树形。幼株进行疏剪和轻剪,以造型为主。老株体形过于庞大时,可结合换盆进行重剪,剪除大部分枝条,同时也须将根部切去一部分,重新盆栽,使新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