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参
别名
中文名: 兰花参
英文名:Herb of Marginate Rockbell.
别名:
土参、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娃儿草、乳浆草、蓝花参、蓝花草、拐棍参、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破石珠、鼓捶草、金线草、天蓬草、葫芦草、霸王草、一窝鸡、小绿细辛、寒草。
概述
为桔梗科植物兰花参的根或带根全草,有补虚,解表。治虚损劳伤,咳血、衄血,自汗、盗汗,妇女白带,伤风咳嗽,胃痛,泻痢,刀伤等功效。
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图谱》:兰花参当作蓝花参,兰蓝音同致误,蓝花盖指其花色,参则指其功效耳。易门(县)土名蓝花草是证。
产地分布
分布华东和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形态特征
兰花参,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直根较粗壮,甚长,侧根较多,淡黄色。茎细弱,直立或甸甸。叶互生,倒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疏生浅锯齿,基部延长,两面疏生细毛,无柄。花单生枝顶,淡蓝色;花梗细长;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直立;花冠蓝色,钟形,深5裂;雄蕊5,花丝近基部膨大,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下位,倒圆锥形,3室,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倒圆锥形,长约7毫米,基部狭窄成果柄,成熟时草黄色,由顶端萼齿间开裂。种子多数,细小,长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态环境
生于路边、石坎、沙地或石缝间。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状规格
本品长10-30cm。根细长,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长4-8cm,直径0.3-0.5cm。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黄色,具细纵纹,断面黄白。茎丛生,纤细。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开后呈条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1-3cm,宽0.2-0.4cm;灰绿色或棕绿色。花单生于枝顶,浅蓝紫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种子多数,细小。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
性味功能
功用主治
补虚,解表。治虚损劳伤,咳血、衄血,自汗、盗汗,妇女白带,伤风咳嗽,胃痛,泻痢,刀伤。
化学成份
蓝花参根中含三匝化合物:羽扇烯酮(lu-penone),另外含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 ,甲基-9,12-十八碳二烯酸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蔗糖(sucrose)和葡萄糖(glucose)。
真伪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色,由6-12余列木栓细胞组成。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薄壁细胞中,可见较多的圆形团块状细胞内含物,直径15-25μm,内皮层不明显。韧皮部狭窄,韧皮射线2-8列细胞,韧皮部赤散有乳管群。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发在,由木纤维、导管、管肥线成;木射线,韧皮射线中赤见圆形细胞内含物,导管放射状排列。
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甲醇15ml,振摇10min,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1ml,倾出上清液于干燥的试管中,再沿管壁加入醋酸-浓 硫酸 (1: 1)3滴,接界面呈棕色球,上层由蓝色变为污绿色。(检查植物甾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