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廉
别名
飞帘、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老牛错、红花草。
概述
飞廉属菊科植物,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圆柱形,具纵棱,并附有绿色的翅,翅有针刺。叶椭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头状花序干缩,总苞钟形,黄褐色,花紫红色,冠毛刺状,黄白色,气味微弱。
飞廉是中国传统中药材,有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的作用,又名飞轻(《本经》),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别录》),飞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错(《黑龙江中药》),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药物志》),大力王、枫头棵,飞帘(苏医《中草药手册》)。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
分布于我国天山、准噶尔阿拉套、准噶尔盆地地区。生于山谷、田边或草地,海拔540--2300米。
国外分布:
欧洲、北非、苏联中亚及西伯利亚都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形态特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
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通常多分枝,分枝细长,极少不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被稀疏的蛛丝毛和多细胞长节毛,上部或接头状花序下部常呈灰白色,被密厚的蛛丝状绵毛。中下部茎叶长卵圆形或披针形,长10-40厘米,宽3-10厘米,羽状半裂或深裂,侧裂片5-7对,斜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有淡黄白或褐色的针刺,针刺长达4-6毫米,边缘针刺较短;向上茎叶渐小,羽状浅裂或不裂,顶端及边缘具等样针刺,但通常比中下部茎叶裂片边缘及顶端的针刺为短。全部茎叶两面同色,两面沿脉被多细胞长节毛,但上面的毛稀疏,或两面兼被稀疏蛛丝毛,基部无柄,两侧沿茎下延成茎翼,但基部茎叶基部渐狭成短柄。
茎翼连续,边缘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刺齿裂,齿顶和齿缘有黄白色或褐色的针刺,接头状花序下部的茎翼常呈针刺状。头状花序通常下垂或下倾,单生茎顶或长分枝的顶端,但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排列,植株通常生4-6个头状花序,极少多于4-6个头状花序,更少植株含1个头状花序的。
总苞钟状或宽钟状;总苞直径4-7厘米。总苞片多层,不等长,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最外层长三角形,长1.4-1.5厘米,宽4-4.5毫米;中层及内层三角状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约5毫米;最内层苞片宽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2.2厘米,宽2-3毫米。全部苞片无毛或被稀疏蛛丝状毛,除最内层苞片以外,其余各层苞片中部或上部曲膝状弯曲,中脉高起,在顶端成长或短针刺状伸出。
小花紫色,长2.5厘米,檐部长1.2厘米,5深裂,裂片狭线形,长达6.5毫米,细管部长1.3厘米。瘦果灰黄色,楔形,稍压扁,长3.5毫米,有多数浅褐色的细纵线纹及细横皱纹,下部收窄,基底着生面稍偏斜,顶端斜截形,有果缘,果缘全缘,无锯齿。冠毛白色,多层,不等长,向内层渐长,长达2厘米;冠毛刚毛锯齿状,向顶端渐细,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6-10月。
生态环境
常生于水分条件较好的阴湿、半阴湿地区的路旁、田边,沟(滩)畔和林缘草地。
生长习性
飞廉属中生草本植物,常生于水分条件较好的阴湿、半阴湿地区的路旁、田边,沟(滩)畔和林缘草地。据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观察,4月中旬返青,6月中、下旬现蕾,7月上、中旬开花,下旬进入盛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枯黄。在北京地区花果期为6一8月。在内蒙古地区花果期6一8月。
生长周期
二年生或多年生。
采收加工
夏、秋季花盛开时采割全草;春、秋季挖根,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用。
形状规格
茎圆柱形,直径0.2-1cm,具纵棱,并附有绿色的翅,翅有针刺,质脆,断面髓部白色,内有空洞。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具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干缩,总苞钟形,黄褐色,苞片数层,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向外反卷,内层苞片膜质,带紫色。花紫红色,冠毛刺状,黄白色。气味微弱。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在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皮层窄;于叶状翅处表皮和皮层均向外突出。外韧维管束环列,韧皮纤维束微木化;木质部内侧具微木化纤维束。髓中央常中空。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甙。非腺毛多断碎,由5-10余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21-83μm,有的项端细胞极细长并扭曲。
性味功能
性味:
微苦,平。
归经:
入肺、膀胱、肝三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毒,汤火伤。
种植技术
适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种。种子繁殖,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穴播,行株距0.45mx0.3m,每穴播种5、6粒,覆土3cm左右。播种后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齐后需行间苗一次,每穴可留壮苗1~2株。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烂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