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

2024-12-11 10:14:33 内容管理员 10

别名

雷矢,雷实,竹苓,白雷丸,竹铃芝,木莲子,竹矢,雷公丸

概述

本品为多孔菌多孔属真菌雷丸的菌核。《本草经疏》记载:“雷丸,其主杀三虫,白虫、寸白自出者,肠胃湿热甚也。逐毒气,胃中热邪气肠胃邪热盛也,苦寒能除二经(手足阳明)湿热邪气,则上来诸证自除。作摩有治小儿百病者,以小儿好食甘肥,肠胃类多湿热虫积,苦能杀虫除湿,咸寒能清热消积,故主之也。《别录》又云,久服令人阴痿,正见其过于苦寒,偏至之气,能令阳道痿也。除杀虫外,它用甚稀。”《本草述》称:“雷丸,为竹之余气所结。缘清阴之气味而又能疏利,其于行气血之热,岂非良剂。第通用不无有伤元气也。悉此义则能善用此味矣。”《本经逢

原》谓:“雷丸,《千金》治小儿伤寒,不能服药,治方中恒用之,取其逐毒气之功也。"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甘肃、江苏、浙江、中南、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雷丸 腐生菌类,菌核通常为不规则球状、卵状或块状,直径0.8-3.5cm,罕达4cm,表面褐色、黑褐色以至黑色,具细密皱纹,内部白色至蜡白色,略带粘性。子实体不易见到。

生态环境

多生于竹林下,生长在竹根上或老竹兜下。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下种后,次年春末夏初采挖,小块留种用,大块着入药,晒干或炕干即可。

形状规格

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性味功能

苦,寒,小毒。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主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症状。

化学成分:

雷丸含蛋白酶及雷丸多糖。雷丸多糖是以阝(1→3)葡萄糖为主链,带有(1→6)支链的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183000.

药理作用:驱绦虫作用,抗滴虫作用,对蛔虫和钩虫作用,增强免疫作用,抗癌作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棕色或黑褐色。菌丝黏结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块,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棕红色。散在的菌丝较短,有分枝,直径约4μm。草酸钙方晶细小,直径约至8μm,有的聚集成群。加硫酸后可见多量针状结晶。

(2)取本品粉末6g,加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麦角甾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石油醚(60~90C)-乙酸乙酯-甲酸(7:4: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4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 (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为溶剂,不得少于2.0%。

[含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牛血清白蛋白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