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狮子草
别名
中文名:九头狮子草
拉丁学名:Peristrophejaponica(Thunb.) Bremek.
别名:
接骨草、土细辛,万年青、铁焊椒、绿豆肯、王灵仁、辣叶青药、尖惊药、天青菜、金钗草、项开口、蛇舌草、化痰青、四季青、三面青、菜豆青、铁脚万年青、九节篱、咳风尘、晕病药、红丝线草、野青仔、肺痨草。
概述
九头狮子草(拉丁学名:Peristrophe japonica(Thunb.) Bremek.)爵床科,观音草属草本植物,高达50厘米。
2011年8月,植物学界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吴振海在商南县金丝峡景区意外发现了九头狮子草。据了解,这是国内外专家首次在秦岭地区发现此种植物。
产地分布
产自河南(伏牛山)、安徽(巢县、款县、黄山、潜山)、江苏(苏州、无锡、常熟虞山)、浙江(杭州、绍兴、宁波、天目山、四明山、寿山)、江西(大余云峰山、九江庐山、南丰、瑞金、贵溪、资溪、崇仁、虞南)、福建(崇安、浦城、南平、闽侯)、湖北(利川、长阳、来凤)、广东(怀集、乐昌、乳源、和平、始兴、连平)、广西(凌云、龙胜、三江、全县、桂林)、湖南(永顺、安江、长沙岳麓山、保靖)、重庆(南川)、贵州(毕节、遵义、习水)、云南(红河、文山)。低海拔广布,日本也有。
形态特征
草本植物,高20-50厘米。叶卵状矩圆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钝或急尖。花序顶生或腋生于上部叶腋,由2-8(10)聚伞花序组成,每个聚伞花序下托以2枚总苞状苞片,一大一小,卵形,几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5-12毫米,顶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平截,全缘,近无毛,羽脉明显,内有1至少数花;花萼裂片为5,钻形,长约3毫米;花冠粉红色至微紫色,长2.5-3厘米,外疏生短柔毛,为2唇形,下唇为3裂,雄蕊为2,花丝细长,伸出,花药被长硬毛,2室叠生,一上一下,线形纵裂。蒴果长1-1.2厘米,疏生短柔毛,开裂时胎座不弹起,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种子有小疣状突起。
生态环境
生路边,草地或林下。路旁、溪边等阴湿处。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
性味功能
性味:
味辛;微苦;甘;性凉。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凉肝定惊;散瘀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肝热目赤;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痛肿疔毒;乳痈;聹耳;瘰疬;痔疮;蛇虫咬伤;跌打损伤。
现代研究:
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3,5-吡啶二酢酰胺(3,5-pyridinedi-carboxamide),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和尿襄素(allantoin) 。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20-50cm,茎方形,深绿色,节膨大。叶卵状距圆形,长3-7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可见花序或果序。气微,味苦。
种植技术
繁殖
一般用分株繁殖,南川地区在3~4月间,将母株边根挖起,分成苦干小蔸,每蔸有苗或芽4-5根。
在整好的土地上,开1.3m宽的高畦,按行株距约30cm,开穴,深10~14cm,每穴栽1蔸,用土压紧,盖上细土,浇水定根。
田间管理
苗成活后,施清淡人畜粪水。6-7月中耕和追肥1次。栽种后可收获多年,故每年收获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和追肥等理,以保证来年还能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