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别名
野山茄、美女草、别拉多娜草、颠茄。
概述
拉丁文名:Atropa belladonna L.茄科、颠茄草属多年生草本,或因栽培为一年生,根粗壮,圆柱形。茎下部单一,带紫色,上部叉状分枝,嫩枝绿色,原产欧洲,20世纪30年代引入中国,颠茄草属无限生长型。多年生草本,或因栽培为一年生。根呈直立圆柱形。茎扁中空圆柱形。叶在茎下部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忌高温。在中国山东、浙江等地有栽培。气微,味微苦、辛。含多种生物碱致命毒素,全草也可入药,主要用于制止盗汗、流涎、支气管分泌过多、胃酸过多等症状。
产地分布
中国、西欧、北非、西亚、北美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因栽培为一年生,高0.5-2米。根粗壮,圆柱形。茎下部单一,带紫色,上部叉状分枝,嫩枝绿色,多腺毛,老时逐渐脱落。叶互生或在枝上部大小不等两叶双生,叶柄长达4厘米,幼时生腺毛;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25厘米,宽3-12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并下延到叶柄,上面暗绿色或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沿叶脉有柔毛。花俯垂,花梗长2-3厘米,密生白色腺毛;花萼长约为花冠之半,裂片三角形,长1-1.5厘米,顶端渐尖,生腺毛,花后稍增大,果实成星芒状向外开展;花冠筒状钟形,下部黄绿色,上部淡紫色,长2.5-3厘米,直径约1.5厘米,筒中部稍膨大,5浅裂,裂片顶端钝,花开放时向外反拆,外面纵脉隆起,被腺毛,内面筒基部有毛;花丝下端生柔毛,上端向下弓曲,长约1.7厘米,花药椭圆形,黄色;花盘绕生于子房基部;花柱长约2厘米,柱头带绿色。浆果球状,直径1.5-2厘米,成熟后紫黑色,光滑,汁液紫色。每浆果种子多数,80-180粒,种子细小,千粒重0.6-0.8g,扁肾形,有网纹,黑褐色,长1.5-2毫米,宽1.2-1.8毫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原产欧洲中部、西部和南部。中国南北药物种植场有引种栽培。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忌高温,以20-25℃的气温生长快,超过30℃生长缓慢。雨水多,易罹根病。北京地区5月至6月植株生长快,7月生长慢,冬季不能露地越冬,只作一年生栽培;长江以南产区可作多年生栽培。在阳光充足、适宜土壤湿度环境下生长的植株生物碱含量高。从播种到种子成熟约需140d,花期植株生长最快,从开花至种子成熟是全草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时期。
生长周期
多年生,或栽培一年生。
采收加工
1年可采收2-3次,一般在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分两次收落地叶和果、植株下部老叶和枝上已成熟的果实,晒干或60℃低温供千备用,否则易被雨水烂掉。整株一般在9月底10月初收获,根、茎、叶、果实仔细收获,收获后晒干即可销售。在遇到多雨季节,田间积水排不出时,要立即进行整株收获,以免大面积涝死,失去经济价值。致颠茄草产量和质量降低。
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
选地施肥:宜选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栽培。易积水的低洼地、盐碱地不宜种植,忌连作,也不能以茄科植物为前作。颠茄草是喜肥植物,耕地前每667平方米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尿素10kg、三元复合肥50kg,耕后耙细整平。
适时育苗:本地春季降雨较少,种子又太小,出苗率偏低,大田直播苗期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建议采取育苗移栽的方式。栽667平方米颠茄草苗需种子25g、育苗床面积4平方米。
(1)育苗时间。有两次育苗时间,一次是头年封冻前即11月下旬播种,在育苗床上直接播种干种,播种时墒情适宜即可,无需浇透水。翌年解冻后即3月上旬扣一层拱棚膜、盖一层地膜。这次播种不宜过早,否则因种子萌发,入冬后易发生冻害;另一次是在当年2月中下旬拱棚育苗、再盖一层地膜,晚上覆盖草帘。
(2)营养土的配制。将70%没种过茄科作物的熟土和30%发酵腐熟过的有机肥过筛,每立方米营养土再用三元复合肥和50%多菌灵80g混拌均匀,防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
(3)浸种催芽。颠茄草种子发芽力可保持1-2年。当年颠茄草育苗须经过催芽处理,否则发芽缓慢,出苗不一致。用50℃的温水浸种,不断搅动至水凉后,再浸泡6h,然后用干净细沙轻搓种皮上的粘液,冲洗干净,再用干净细沙与种子混到一起放到盆里,上边盖上湿布在温暖处催芽,以后每天用清水冲洗一次控干水分,稍晾一晾,保持适宜湿度,继续催芽。待个别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育苗。
(4)播种。2月中下旬育苗的,先提前扣拱棚提温,然后根据需要做成宽1.0-1.2m、长10-15m、深10cm的畦,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充分混合后摊平到畦面上,畦内浇一次透水,等水渗下后,再撒一薄层土,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畦面上,覆土0.5-1cm厚,然后盖严地膜和拱棚膜提温,晚上覆盖草帘,促出苗。
(5)苗期管理。大部分苗出齐后撤离地膜。苗期结合浇水追施适量尿素,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防治病害1-2次,可兑叶面肥喷施,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能力。苗期一旦发现有地下害虫,用炒香的麦麸,90%敌百虫晶体40g兑水少量拌匀、拌湿为度,均匀撒在苗床上即可。进入4月份,随着气温的提高,应逐渐加大拱棚通风口,至4月末完全撤离棚膜,达到炼苗的目的,准备移栽。
移栽定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为宜,土壤ph5.5-9均可,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kg。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移栽前1天,先将苗床浇水,以便颠茄草苗水分充足,拔苗时不易伤幼根。选株高20cm、五叶一心壮苗移栽,保证田间整齐度。栽前按60-70cm的行距,作成高垄。在作好的垄上,按30-35cm的株距定植,放窝浇水,等水渗下后埋窝。667平方米栽2700-3200株,当天拔苗当天栽完。肥力好的地块宜稀、肥力差的地块宜密。封窝后,墒情差的还要立即在垄沟浇水,以保证成活率。
田间管理:
植后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补苗、中耕除草、摘花、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定植后有少量死苗现象,补苗宁早勿晚,使其尽快赶上已成活的苗,达到生长一致;中耕除草需要进行3-4次,除草方法封垄前人工锄草,封垄后人工拔大草。
不能用除草剂除草,以免化学药剂残留在植株中,影响颠茄草药材的质量;颠茄草的花期在6-8月,在不收取种子的情况下,应及早摘除前期花蕾,保证营养供给根茎生长,提高药材产量和有效成份含量;7月初颠茄草没封垄前可结合浇水、降雨,每667平方米追尿素15kg,多施氮肥有利于颠茄草生物碱积累;遇到干旱时应注意及时浇水,但不能大水漫灌。7-8月遇到高温多雨的季节,要注意排涝,以免疫病和涝害发生,
药典标准
本品为茄科植物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的干燥全草。在开花至结果期内采挖,除去粗茎和泥沙,切段干燥。
[性状]
本品根呈圆柱形,直径5~15mm,表面浅灰棕色,具纵皱纹;老根木质,细根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灰白色,木部宽广,棕黄色,形成层环纹明显;髓部白色。茎扁圆柱形,直径3~6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皱纹和稀疏的细点状皮孔,中空,幼茎有毛。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卵
状椭圆形,黄绿色至深棕色。花萼5裂,花冠钟状。果实球形,直径5~8mm,具长梗,种子多数。气微,味微苦、辛。
[鉴别](1)本品粉末浅绿色或浅棕绿色。草酸钙砂晶甚多,直径3~10μm,含砂晶细胞中有的可见簇晶,直径15~28μm。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具角质条纹;气孔不等式。腺毛头部单细胞、柄2~4细胞或头部5~6细胞、柄单细胞。淀粉粒稀少,直径8~26μm。具缘纹孔导管和网纹导
管,直径24~40μm。亦可见木纤维、波状弯曲的种皮石细胞与花粉粒等。
(2)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15ml,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加硫酸溶液(1→100)2ml,搅拌后滤过,滤液加氨试液使呈碱性,再用三氯甲烷2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显托烷生物碱类(通则0301)的鉴别反应。
(3)取本品粉末2g,加浓氨试液2ml,混匀,再加三氯甲烷25ml,摇匀,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对照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4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杂质颜色不正常(黄色、棕色或近黑色)的颠茄叶不得过4%,直径超过1cm的颠茄茎不得过3%(通则2301)。
水分不得过13.0%(通则0832第二法)。
[含量测定]
取本品中粉约10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10ml、浓氨试液8ml与乙醚20ml的混合溶液适量,静置12小时,加乙醚70ml,加热回流3小时,至生物碱提尽,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去大部分乙醚,移置分液漏斗中,用0.5mol/L硫酸溶液分次振摇提取,每次10ml,至生物碱提尽,合
并酸液,用三氯甲烷分次振摇提取,每次10ml,至三氯甲烷层无色,合并三氯甲烷液,用0.5mol/L硫酸溶液10ml振摇提取,弃去三氯甲烷液,合并前后两次酸液,滤过,滤器用0.5mol/L硫酸溶液洗涤,合并洗液与滤液,加过量的浓氨试液使呈碱性,迅速用三氯甲烷分次振摇提取,至生物碱提尽。如发生乳化现象,可加乙醇数滴,每次得到的三氯甲烷液均用同一的水10ml洗涤,弃去洗液,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加乙醇3ml,蒸干,并在80℃干燥2小时,残渣加三氯甲烷2ml,必要时,微热使溶解,精密加硫酸滴定液(0.01mol/L) 20ml,置水浴上加热,除去三氯甲烷,放冷,加甲基红指示液1~2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 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5.788mg的莨菪碱(C17H23NO3)。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生物碱以莨菪碱(C17H23NO3)计,不得少于0.30%。
[用途]
抗胆碱药。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