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藤果
别名
中文名:酸藤果
拉丁名: Embelia laeta(L.) Mez [Samara laetaL.;Myrsine laeta A.DC.
别名:
酸强子、酸藤头、信筒子、咸酸果。
概述
落叶藤状灌木或藤本,高1~3米。枝灰色或褐红色,秃净。单叶互生;纸质倒卵形至狭矩圆形,长3~6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或浑圆,基部楔尖,全缘,两面秃净;叶柄长约5毫米。
产地分布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或藤本,稀小灌木,长1-3m。叶互生;叶柄长5-8mm;叶片坚纸质,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4cm,宽1-1.5cm,稀长达7cm,宽2.5cm,先端圆形、钝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背面常有薄白粉,中脉隆起,侧脉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生于前年无叶枝上,长3-8mm,被细微柔毛,有花3-8朵,基部具1-2轮苞片;花梗长约1.5mm,有时被微柔毛,小苞片钻形或长圆形,具缘毛,通常无腺点;花4数,长约2mm;花萼基部连合达1/2和1/3,等片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急尖,具腺点;花瓣白色或带黄色,分离,卵形或长圆形,先端圆形或钝,长约2mm,具缘毛,里面密被乳头状突起,具腺点,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略超出花瓣,基部与花瓣合生,花丝挺直,花药背部具腺点;雌蕊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较花瓣略长,子房瓶形,花柱细长,柱头扁平或几成盾状。果球形,直径约5mm,腺点不明显。花期12月至翌年3月,果期4-6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00-1800m的草丛、灌丛或林下。
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蒸熟,晒干。
性味功能
功效:补血;收敛止血。主血虚;齿龈出血。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浆果圆球形,熟时红色或紫黑色,干后黑褐色,直径5-6mm,平滑,或有纵皱宿条纹和少数腺点。气微,味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