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吊兰
别名
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
形态特征
属苦苣苔科。常绿附生半灌木。匍匐茎灰褐色,老枝黄棕色,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有短毛,皮微有皱纹。叶对生或三致数片轮生,革质,有短柄或近无柄紫红绿色;叶片大小、形状变化较大,楔形、楔状条形,狭矩圆形,狭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或钝园,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牙齿,下部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无毛。花序腋生,有花1-4朵,苞片小,早落;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状条形;花冠白色至淡红色,常带紫色,管状,中部以上膨大,近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无毛;雄蕊4,能育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单一,无毛。蒴果1-2个,条形。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6、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以选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干燥、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栽培技术:用根茎或种子繁殖。生产上以根茎繁殖为主。
采收加工
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状规格
石吊兰常绿小灌木。茎长7-30cm,有匍匐茎,常攀附于岩石上,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叶对生或3-5叶轮生;有短柄,长1-5mm;叶生革质,形状弯化较大,线形、线状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5.8cm,宽0.4-1.5(-2)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的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侧脉不显。花单生呀2-4朵集生成聚伞花序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纤细;苞片小,披镖形;花萼5深裂,裂片线关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红以或带淡紫色条纹,长3.5-4.8cm,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药相连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长2-3.4cm,内藏;子房线形,花柱短,柱头弯。蒴果线形,长5.5-9cm,宽2-3mm。种子纺锤形,长不及1mm,先端具长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性味功能
化学成份:
全草含石吊兰素,即内华达素(nevade-nsin)。
药理作用:
体外结核菌抑菌试验表明,石吊兰素(岩豆素)在200μg/ml浓度下有抗菌作用。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有粗皱纹,节略膨大,节间长短不
一,有叶痕及不定根,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黄绿色。叶轮生或对生,多已胶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长12-15mm,宽3-16mm,先端钝尖,叶上半部有疏锯齿,边缘反卷,厚革质;叶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北面凸起。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层木栓细胞组成。木栓形成层明显。皮层由10数列细胞组成,靠近木栓形成层处有断续排列的纤维环,间有石细胞分布鞋,其层纹及孔沟明显,胞胞腔狭小,有的胞腔内含有棕色物质。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连成环状;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单个散在或数个排成单列。髓部较宽广,细胞类圆形,壁落,薄壁细胞中充满圆形、卵形和椭圆形的淀粉粒,直径9-28μm。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长椭圆形细胞,其内方为2-3列大型上皮细胞,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有气孔。栅栏组织细胞1列,栅状细胞形状上宽下狭,排列整齐。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多边形,放射状排列,主脉下方近下表皮处有1-2列厚角细胞,其间可见稀疏散在的单个纤维。
粉末特征:棕黄色或黄绿色。
①纤维锥形或梭形,长100-300μm,直径20-30μm,胞腔狭窄,壁厚,孔泡及层纹明显。
②石细胞长方形,胞腔大,具孔,沟。
③气孔为不定式。
④导管为梯形、螺纹。
⑤木栓细胞呈多边形,有细微的疣状突起。
⑥淀粉粒众多,单个散在,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28μm,脐点及层纹不明显。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min,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潭加乙醇2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6滴,溶液显深红色。(检查黄酮类成分)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3g,加乙醇15ml,回流15min,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取石吊兰素10mg,加乙醇10ml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展开。日光下供试品在与对照品同一位置上显同样色斑。喷三氯化铝后颜色加深;在紫外光下照射10-15min,显紫红色荧光。
种植技术
药用植物栽培:
根茎繁殖:在采挖根茎时,选色白、粗壮、幼嫩的根茎,切成10-15cm长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种,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镇压后浇水。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春种10d左右出苗。每1hm2用种量750-900kg。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种子发芽率50%-60%。土壤温度在17-20℃左右,有足够的温度播种后,约10d左右出苗。每1hm2播种量3.75kg。
田间管理:
幼勒期注意除草、松土。当苗高30cm,封垄以后,可以不乾地除草,但此时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15cm及第1次收割以后,都应进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粪水,或施用硫酸铵每1hm2225-300kg。种植2-3年后,植株丛生,应行翻栽。
药典标准
本品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长25~60cm,直径0.2~0.5cm;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膨大,常有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空隙。叶轮生或对生,有短柄;叶多脱落,脱落后叶柄痕明显;叶片披针形至狭卵形,长1.5~6cm,宽0.5~1.5cm,边缘反卷,边缘上
部有齿,两面灰绿色至灰棕色。气微,味苦。
[鉴别]
(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有时残存。木栓层由多列木栓细胞组成。皮层宽广,外侧散有石细胞,壁厚有明显的层纹,胞腔小;内皮层明显。韧皮部狭窄。形成层环不明显。木质部由纤维、导管连接成环。髓部较大。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菲薄角质层,其下方为2~3列大型薄壁细胞,类方形、长方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有气孔。栅栏组织细胞2~3列,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外侧或近下表皮处偶见单个石细胞。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石吊兰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2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3.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7.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68:32)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334nm。理论板数按石吊兰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石吊兰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40W,频率45kHz)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石吊兰素(C18H16O7)不得少于0.1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段状。茎圆柱形,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常膨大,常有不定根;切面黄白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的有空隙。叶多破碎、卷缩,完整者披针形,边缘上部有齿,常反卷,两面灰绿色至灰棕色,主脉下面凸出。气微,味苦。
[性味与归经]苦,温。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化痰止咳,软坚散结。用于咳嗽痰多,瘰疬痰核。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