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
别名
中文名:蝗虫。
拉丁学名:locust
别名:蚱蜢、草蜢、蚂蚱。
概述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
形态特征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可以辨别物体大小,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降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于水生植物上。呈中型或大型,某些种类(如南美的巴西排点褐蝗Tropidacris latriellei)长度超过11厘米。有的地区的人们以蝗虫为食品。蝗虫的天敌有鸟类、离类、蛙类和蛇等,同时人类也大量捕捉。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它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感光。头部下方有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
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草蜢腿部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后翅呈半透明,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品种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草蜢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
头部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蝗虫的头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觉作用。
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胸部
胸部-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名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
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
腹部
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①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②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生态环境
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生物学特性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每年、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它的一生绝对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中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时代。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 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生长习性
蝗虫(Locust)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草原分布最多。
生长周期
蝗虫一生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
采收加工
捕获后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
性味功能
味甘、辛,性温。能健脾消食,息风止痉,止咳平喘,通络。
用途:用于脾虚少食或营养不良;急慢惊风,抽搐痉挛;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喘咳气急
用法:煎汤,炒食,或研末。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和飞蝗(Locusta m igratoria)等都含有保幼激素,脑激素,蜕皮激素,利尿激素(DH)和抗利尿激素(ADH),以及抗冻蛋白和储存蛋白等。其中,保幼激素,脑激素,蜕皮激素可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延缓机体衰老。
真伪鉴别
品种分类
品种分类:
虽然差别较为细微,但是全世界有将近10000种的蝗虫,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长角蝗虫和短角虫。短角蝗虫更常见,两种蝗虫都会在阳光好的日子发出吱吱叫声。长角蝗虫比短角蝗虫要大出5倍而目能飞。
稻蝗
外观特征:体长雌性21~31mm,雄性26~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脚绿色。
生态习性:本种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虫。
生活环境: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
生活小环境:草从环境。食性:植食性昆虫,包括植物各部位与腐果。
活动时间:昼行性昆虫。
东亚飞蝗 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人工养殖可以转换为每年四代。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交尾期呈现鲜黄色。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东亚飞蝗身体粗壮,采食范围广,适应性强,从孵化成幼蝗后,经35天的饲养过程即可为成虫,50天左右肥壮后即可销售,所以时间短、回报快。饲养1万只东亚飞蝗成虫可达20公斤,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并且购种只一次。自繁数十倍,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复始,多年饲养,不断卖钱,一只雌蝗一次可产卵35~90多粒。飞蝗之所以受人青睐,是由于它肉质松软,鲜嫩,营养丰富。经专家分析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39.5~51.2mm,雄成虫33.5~41.5mm。体黄褐色或绿色。触角丝状,多呈浅黄色,有复眼1对单眼3个。复眼后具淡色条纹,前下方生暗色斑纹。前胸背板马鞍状,隆线发达。前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肠节中部,具暗色斑纹和光泽。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有黑色环,后足胫节红色。在田间受环境条件影响,往往形成群居型和散居型两大类。卵粒长约6.5mm,浅黄色,圆柱形,一端略尖,另端稍圆微弯曲。卵块褐色圆柱形,长53~67mm,略弯,上部稍细,卵块上覆有海绵状胶质物,行卵粒排在下部。若虫又称蝗蛹,体型与成虫相似。共5龄。生活习性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台湾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东、安徽、江苏等二代区,越冬卵于4月底~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蝗,经35~40天羽化,羽化后经10天交尾7天后产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天羽化为秋蝗。生活15~20天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个别高温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冻死,仅有个别能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每只雌蝗一般产4、5个卵块,每卵块均含卵约65粒,飞蝗成虫几乎全天取食。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而散居型则相反。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早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天敌有寄生蜂、青生蝇、鸟类、蛙类等。
红后负蝗
直翅目负蝗科体长雄20~25mm,雌34~42mm。体色单纯绿色或褐色;头部尖长,头、胸与脚上都有细小白色突起,俗称「尖头蚱蜢」;飞行时可见下翅淡红色。是中国最常见的负蝗。成虫全年可见,生活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林缘草丛间。 成虫能嚼食各种绿色的植物,常使植物的叶片产生许多不规则的洞痕。本种蝗虫较善于跳跃而不善于飞行,其身体的保护色极佳,不容易被发现。
台湾大蝗
台湾大蝗不同于东亚飞蝗,台湾大蝗是台湾蝗虫中体型最大的,尤其雌虫身长可达8、9cm。在生态习性方面,不论哪一种蝗虫都不能算是凶猛善战的蝗虫。可是对曾经尝试徒手捕捉台湾大蝗的人来说,就有不一样的体会了,因为在台湾大蝗粗大的后脚红色经节后面,布满着尖锐的硬刺;遭到捕捉时,它会猛力将脚后踢,对皮肤比较细嫩的小朋友来说,想要用手捕捉它,很可能会落得手指或手掌-阵刺痛,甚至流出小血滴!蝗虫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十分发达的后腿,适合长距离的跳跃,可轻易的跳到身体..俗称的蚱蜢就是蝗虫,台湾大蝗分布很广,成虫主要出现于秋季,而南部在冬季,甚至隔年春天能可见到成虫,本种是一年一代的昆虫,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区。秋季雌虫在地表内产卵后慢慢死亡卵囊在地底过冬,隔年春季开始孵化,孵化后的幼虫以禾本科、豆科等各类植物。
拟稻蝗
体长2.2~3.5 cm,复眼后方至翅端,有一条黑色的宽从带,身体细长,触角具黑斑。荷叶是它们的咬痕,是它们的杰作,如画一般的绚丽。
台湾稻蝗
外型特征:体长雄21~31mm、雌24~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脚是绿色,体色差异颇大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生态习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蝗虫之所以要群体活动主要是因为生理上需要高温靠在一起可以保温。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依蝗虫的生活习性可分成迁移型与非迁移型,二者皆对作物有很大的威胁,尤以前者破坏性甚强只要其过境则所有的绿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尽。蝗灾所带来的震撼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食性甚杂,遍食各种绿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爱不释口。若虫亦称蝗蝻,外型像成虫,可是只具翅芽(不会飞),善于跳跃。须经四至七次脱皮后,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成虫。蝗虫有的拥有短触角及短的产卵管,全世界约有五千多种的蝗虫。蝗虫身体最长的部分便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而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离,而蝗虫的后脚也是它的最佳乐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发出声音。
分类: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的所有昆虫。
种类:世界约有12000种,台湾已知有100多种:
生活史:卵一若虫一成虫。
外观特征:俗称蚱蜢,台湾人称为草螟仔有首民谣“ 草蜢弄鸡公”,歌词中即描绘这种小昆虫与大公鸡相互逗弄的情形,这是台湾早年乡间常见的画面。蝗虫过境是大家耳熟能响的成语。
食性:是植食性昆虫,大部份不特别挑食。
另类:棱蝗,习惯栖息于潮湿裸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苏类植物。
栖息环境与保护色:有典型的保护色,在草从中有绝佳的隐身效果,后脚粗状发达,善于弹跳,遇到危急是它们惯用的避敌方法。交配行为:和其它昆虫比,交配时间比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档的画面屡见不鲜。
沙漠蝗虫分布于北非、东非和南非,它们的破坏性极大,飞到哪里,哪里就会一片荒芜。一大群落基山脉的蝗虫曾经覆盖的最小面积相当于英格兰的总面积,它们曾给北美洲西部的开拓者带来过巨大灾难。1875年8月15日~25日,当蝗群飞过内布拉斯时,估计总重量有250亿~500亿千克!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种蝗虫于1902年就已经灭绝了。沙漠蝗虫成了最大、最具有破坏性的昆虫群体。1954年,科研人员曾在肯尼亚用侦察机测量得知,一个蝗虫群就能覆盖200平方千米的面积。那还只是在同一个地区的几个蝗群中的一个而已,若所有蝗群合起来则会覆盖1000平方千米,厚达1.5千米,估计有5000亿只蝗虫,重量约10万吨。这种动物最奇怪的一点是它基本上是独居的。大多数时候它是普通的、绿色的蚱蜢(蝗虫基本上就是迁移的蚱蜢)。但是当沙漠环境改变时,昆虫的行为也发生改变。有时当天气较往常湿润时,更多的蚱蜢就会孵化出它们的卵。小蚱蜢互相撞击,互相摩擦,这种撞击和摩擦会促使个体释放出一种“群聚的信息素”(一种由动物,尤其是昆虫分泌的化学物质,会影响同族其它成员的行为或成长),因此它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大量的蚱蜢朝一个方向行进,这一阶段会持续大约一周,然后它们长成成虫开始飞行,于是蝗灾就产生了。蝗群会在哪里出现并不很明确,但是如果它们在阿拉伯半岛繁殖的话,就会飞过非洲,沿途经过的农作物将遭到严重破坏。
种植技术
养殖棚
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可采用捕捉、诱杀、开水烫等方法。以上几种昆虫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决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为了便于雨季的排水,棚内地面要高于地面10~15厘米,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取卵。可在四月中旬,在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作物,准备幼食用。
棚的建造面积,按饲养蝗虫多少确定,养一万只蝗虫,用十五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丝、木棍、竹片等建造一个棚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棱布(纱窗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在地下,留下门口,门口安上拉锁。这个装置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来和便于进出喂养管理。(也可以搭成拱形棚)
棚的高度在1.5~2米即可,为了保温和防雨,棚外可置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大龄以上)不怕下雨时可不置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四月底以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谫奡謄熬灯工鰉廄彭地方为宜。
若虫期管理
(1)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2)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
(3)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4)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蝗虫是灾害性昆虫
它不同于其它的特种养殖业,养殖它一方面可以变書为宝,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又增加蝗虫的种量,形成了潜在危害。必须对它的养殖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殖户如果不想对蝗虫进行养殖,要进行最后一次的灭绝措施。养殖户不想养殖了,应提前做好准备,在每年的春季5月20号之前不能将养殖棚撤掉,待蝗虫全部出土以后,未成虫之前,用农药将其全部杀死,这样就不会有危害了。养殖户在秋未之前,决定不在养殖了,必须在9月10号之前,即蝗虫没有交配前将其全部出售,或用农药杀死,不得让其在养殖棚内产卵,这样的措施才能保证根除以后的潜在危害,利于养殖蝗虫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