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

2025-01-22 09:46:46 内容管理员 13

别名

中文名:犀牛角

拉丁文名 : Rhinoceros unicornis L. Rhinoceros xondaicus Desmarest Rhinocerossumatrensis (Fischer),Rhinoceros nicornis LR.simus Burchell.

别名

犀角、低密,乌犀角,香角,印度犀,独角犀,爪哇犀,小独角犀,苏门犀,双角犀。

概述

犀牛角,即犀角。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唐代《药性本草》认为犀角具有“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乱语”等症。犀角之所以具有这些功效,全靠犀角本身所具有寒凉的特性。由于犀牛是国家保护动物,犀角已被禁止作为药物来使用,现在多用水牛角来代替。

产地分布

①印度犀,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形态特征

①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

②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③苏门犀,又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

采收加工

炮制方法

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犀角粉:取犀角锉 粉,研成极细粉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治一切角,大忌盐也。

②《本草衍义》:"犀角尖,以磨服为佳,若在汤散,则屑之。

性味功能

性味:酸、咸,寒。

归经:入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血热吐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