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别名
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
概述
本品为豆科植物刺桐、乔木刺桐干皮或根皮。
产地分布
分布较为广泛,主产于湖北、湖南;另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棕色,枝淡黄色至土黄色,密被灰色绒毛,具黑色圆锥状刺,2、3年后即脱落。3出复叶,互生,或簇生于枝顶;总叶柄长10-15厘米;小叶片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10-15厘米,顶端小叶宽过于长,先端渐尖而钝,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顶生小叶柄长3.5-4.5厘米,侧生小叶柄短,长约5毫米;托叶2,线形,长1-1.3厘米,早落。总状花序,长约15厘米,被绒毛;总花梗长7-10厘米;萼佛焰状,长约2-3厘米,萼口偏斜,由背开裂至基部;花冠蝶形,大红色,旗瓣长5-6厘米,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短于萼;雄蕊10,两束,花丝淡紫色,长3-3.5厘米,药黄色;花柱1,浅绿色,柱头不分裂,密被紫色软毛。荚果串珠状,微弯曲。种子1-8颗,球形,暗红色。花期3月。
生态环境
刺桐: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
乔木刺桐:生于山沟或草坡上。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缺陷候,喜欢阳光,不耐寒。在年平均温度20.1℃,1月份平均温度8℃以上,降水量110mm以上的地区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栽后8年左右,即可剥取树皮,通常于夏、秋季进生。有剥取干皮、砍枝剥皮和挖根剥皮3种方法。剥后,刮去灰垢,晒干即成。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清水浸泡至六七成透,洗净,闷润至透,切丝干燥。
贮藏养护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形状规格
1、刺桐:呈半圆筒状或板片状,两边略卷曲,长约40cm,厚0.25-1.5cm,外表面黄棕色至棕黑色,常有宽窄不等的纵沟纹。老树皮栓皮较厚,栓皮有时被刮去,未除去栓皮的表面粗糙有黄色皮孔,并散布有钉刺,或除去钉刺后的圆形疤痕,钉刺长圆锥形,高5-8mm,顶锐尖,基部直径5-10mm;内表面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纵网纹。根皮无刺。质坚韧,易纵裂,不易折断,断面浅棕色,裂片状。气微,味做苦。
2、乔木刺桐:叔皮基本同刺桐皮,呈向内卷的横长条形或平坦的小方块,厚3-6mm,外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至棕黑色不等,有的显暗绿色,粗糙;栓皮多脱落,钉刺基部与栓皮界限不明显;内表面浅黄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坚硬,折断面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苦,辛,平。归肝,脾,胃经。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肢节拘挛,跌打损伤,疥癣,湿疹等症。
化学成分:
树皮中含生物碱:刺桐文碱(erysovine),水苏碱(stachydrine),刺桐特碱(erysotrine),刺桐定碱 (erysodine),刺桐灵碱(erythraline),刺桐平碱(erysopine),刺桐匹亭碱(erysopitine),刺桐二烯酮碱(erysodienone),刺桐宁碱(erysonine),下箴刺桐碱(hypophorine),下箴刺桐碱甲酯(hypaporine methyl ester),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N,N-dimethyltryptophan methyl ester),刺桐亭碱(erysotine),刺桐替定碱(erythratidine),异刺桐替定碱(epierythratidine),11-羟基表刺桐替定碱(11-hydroxy epierythratidine)。还含攀登鱼藤异黄酮(warangalone scandenone) ,5,7,4'-三羟基-6,8-二异戊黄酮(5,7,4'-trihy-droxy-6,8-diprenyliso flavone),海鸡冠刺桐素(erycrisfagallin),阿比西尼亚桐素-Ⅱ(erythrabyssin-Ⅱ),菜豆素(phaseollin),菜豆素定(phaseollidine),异补骨脂双氢黄酮(isobavachin),刺桐苯乙烯(eryvariestyrene),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油菜甾醇(campesterol)以及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含油,油中饱和有机酸占36.7%,不饱和有机酸占63.3%,还含有植物凝血素(lect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