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

2025-01-22 14:36:42 内容管理员 4

别名

千金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掺子草、牛顿草、鸭脚草、粟仔越、野鸡爪、栗牛茄草、蟋蟀草、扁草、水牯草、油葫芦草、千斤草、尺盆草、路边草、稷子草。

概述

本品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的根或全草。

产地分布

生于村边、旷野、田边、路边,广布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

牛筋草,一年生草本。根系极发达。秆丛生,基部倾斜,高15-90cm。叶鞘压扁,有脊,无毛或疏生疣毛,鞘口具柔毛;叶舌长约1mm;叶片平展,线形,长10-15cm,宽3-5cm,无毛或上面常具有疣基的柔毛。穗状花序2-7个,指状着生于秆顶,长3-10cm,宽3-5mm;小穗有3-6小花,长4-7mm,宽2-3mm;颖披针形,具脊,脊上粗糙;第1颖长1.5-2mm,第2颖长2-3mm;第1外稃长3-4mm,卵形,膜质具脊,脊上有狭翼,内稃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具狭翼。襄果卵形,长约1.5mm,基部下凹,具明显的波状皱纹,鳞皮2,折叠,具5脉。花、果期6-10月。

生态环境

生于荒芜之地及道路旁。

生物学特性

上海一带于4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中旬进入发生高峰,6一8月发生少,部分种子1年内可生2代。秋季成熟的种子在土壤中休眠3个多月,在0一1cm土中发芽率高,深3cm以上不发芽。发芽需在20-40C变温条件下有光照。恒温条件下发芽率低,无光发芽不良。

生长习性

喜热,最低海拔:800;最高海拔:1000。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8-9月采挖,去或不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状规格

根呈须状,黄棕色,直径0.5-1mm。茎呈扁圆柱形,淡灰绿色,有纵棱,节明显,节间长4-8mm,直径1-4mm。叶线形,长达15cm,叶脉平行条状。穗状花序数个呈指状排列于茎顶端常为3个,气微,味淡。

性味功能

甘,淡,凉。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治于伤暑发热,小儿惊风,乙脑,流脑,黄疸,淋证,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疮疡肿痛,跌打损伤等症。

化学成分:茎叶含异荭草素(isoorientin),木犀草素-7-0-芸香糖甙(luteolin-7-O-rutinoside),小麦黄素(tricin),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3',4',5'-trimethoxyflavon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xide),特荆素(vitexin) ,异牡荆素(isovitexin),三色堇黄酮甙(violanthin)及3-0-β-D-吡喃葡萄糖基-β-谷甾醇 (3-O-β-D-glucopyranosyl-β-sitosterol) 和6'-O-棕榈酰基-3-O-β-吡喃葡萄糖基-β-谷甾醇 (6'-O-palmitoyl-3-O-β-glucopyranosyl-β-sitosterol)。

真伪鉴别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由4-6列薄壁细胞组成,中柱鞘纤维成环状排列,其外侧有约20个棱脊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状。中柱维管束散在,外韧型,具环管纤维。髓细胞呈类多角形,中部常萎缩而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