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

2025-01-23 15:17:30 内容管理员 6

别名

中文名:土荆芥

拉丁文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别名:

臭草、杀虫芥、鸭脚草。

概述

土荆芥,为藜科属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以全草入药。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挥发油有毒。

产地分布

分布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北部各省常有栽培。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于各热带地和温带地。2003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入侵物种之一。

形态特征

土荆芥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揉之有强烈臭气;茎直立,多分枝,具条纹,近无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下部叶较大,长达15厘米,宽达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上部叶渐小而近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有黄,色腺点,沿脉土稍被柔毛。花夏季开放,绿色,两性或部分雌性,组成腋生、分枝或不分枝的穗状花序;花被裂片5,少有3,结果时常闭合;雄蕊5枚,突出,花药长约0.5毫米;子房球形,两端稍压扁,花柱不明显,柱头3或4裂,线形,伸出于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藏于花被内;种子肾形,直径约0.7毫米,黑色或暗红色,光亮。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柱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茎梢留有线状披针形的苞片。茎梢或枝梢常见残留簇生果穗,触之即脱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棕黑色的细小果实1枚。

生态环境

生于村旁、路边、旷野及河岸等地。

生长习性

喜温暖干燥气候,在高温高湿地方,药材质量较差,挥发油含量较低。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宜选向阳干燥地区栽培。

采收加工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形状规格

全草有强烈异臭气,味微苦、辛。以茎嫩、带果穗、色黄绿者为佳。

种植技术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将地翻松耙平作畦,宽1~1.4m,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750~900kg作基肥。种子繁殖,春播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

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插入沟内,薄覆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约经10~15d即可发芽。苗齐后间苗1-2次。每窝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

育苗移栽:在苗床内按行距1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盖细土一层,灌水湿润。出苗后,待幼苗高至12~16cm时,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开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镇压后,灌水。

田间管理

在幼苗生长期中宜勤除杂草,并须间苗1~2次。定植成活后宜松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粪尿或硫酸铵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