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

2024-12-13 14:32:23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性味功能]辛,平。散瘀,接骨,止痛。

主治:1、心气痛。用自然铜,先经火煅(即烧红),然后醋淬(即蘸醋酒上去,令红消热退),淬后又煅,反复九次,最后研为细末。每次取一小提撮,调醋服。

2、项下气瘿(项下皮肤,伸张成囊,囊内不是水,而是气)。用自然铜丢在水缸里,每天饮食,都用此水。日久,气瘦自消。或把自然铜烧成烟气,张口吸入亦可。

3、暑湿瘫痪。用自然铜烧红,酒浸一夜,加炮过的川乌头,五灵脂、苍术(酒浸)各一两,当归二钱,共浸酒里。浸后取出,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酒送下。吃到四肢麻木,是瘫痪快好的表现,可以停止服药。

4、骨折。用自然铜磨酒服或用铜屑和酒服,均有效,但骨接之后,不可常服。

概述

自然铜是铜元素在自然界天然生成的各种片状、板状、块状集合体。没有氧化过的自然铜表面为红色,具有金属光泽。但因为氧化的原因,通常自然铜会呈棕黑色或绿色。自然铜中往往还会含有微量的铁、银和金等元素。铜是重要的金属,有着极广的用途。

原生自然铜常含少量或微量Fe、Ag、Au、Hg、Bi、Sb、V、Ge等元素;Fe在2.5%以下,Ag多呈自然银包裹物,Au固溶体可达2~3%。次生自然铜较为纯净。

产地分布

分布辽宁、山西、河北、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甘肃、安徽。

形态特征

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以及八面体的晶自然铜(生品)形,在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面上有条纹,相邻两个晶面的条纹互相垂直。集合体呈致密块状、浸染状和球状结核体。药用者多为立方体者。浅黄铜色,表面常带黄褐色锖色。条痕绿黑色。强金属光泽。硬度6~6.5,性脆。相对密度49~52。无解理,断口参差状。黄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化物,可见于各种岩石和矿石中,但多由火山沉积和火山热液作用形成。外生成因的黄铁矿见于沉积岩、沉积矿石和煤层中,此处形成的黄铁矿多为致密块状和结核状者。产于辽宁、河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黄铁矿在氧化带不稳定,易分解形成各种铁的硫酸盐和氢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为褐铁矿。而保留着黄铁矿的假象。云南、广东等省个别地区即将此种已变为褐铁矿的黄铁矿称“土然铜”使用。其疗效是否与黄铁矿相同值得研究。

等轴晶系,Oh5-Fm3m;a0=0.361nm;Z=4。原子呈立方最紧密堆积,位于立方晶胞的角顶和各个面的中心,构成按立方面心排列的铜型结构。六八面体晶类,Oh-m3m (3L44L36L29PC)。完好晶体少见。主要单形:立方体a,菱形十二面体d,八面体o,亦可有四六面体h。双晶面依(111),简单接触双晶普遍,亦有穿插双晶。集合体常呈不规则树枝状、片状或扭曲的铜丝状、纤维状等。次生自然铜多呈粗糙的粉末状或片状、细脉状、致密块状等。

生态环境

产于金属矿脉中,沉积岩与火成岩接触带,亦见于变质岩中

生物学特性

铜红色,表面常出现棕黑色氧化被膜。条痕铜红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硬度2.5~3。相对密度8.4~8.95。具延展性,良导电性、导热性。显微镜下:玫瑰色,铜红色。反射率R:61(绿),83(橙),89(红)。

[鉴定特征]铜红色,表面氧化膜棕黑色,密度大,延展性强。常与孔雀石、蓝铜矿伴生。吹管焰中易熔,火焰呈绿色(Cu)。

采收加工

[采制]全年皆可采,在矿区捡取,除去杂石即得。

自然铜

《圣济总录》:“水洗去灰。"《普济方》:“研一复时,极细为度。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者捣碎,洗净,干燥。生品其质坚硬,不便粉碎和煎出;多煅淬入药,很少生用。煅自然铜

《理伤续断方》:“煅存性。”《圣济总录》:“一斤好者,杵碎,用生铁铫子内,以炭火秤一,渐以三二斤,逼药铫子,令通赤,徐添火,可半日以来,其药有微焰起,闻腥气,又似硫黄者,药乃成,放冷取出,如药有五色者,甚妙,然后安向净黄湿上,上著纸,先衬药,用盒合之,令密不得通风。一宿出火毒,乳钵内研细,以水净淘黑汁,浓者收取,次更细淘,又收浓者,三五度淘,澄定去清水,用新瓦盒,内将纸衬之,令泣干。如黑粉。”《世医得效方》:“捣细末,用甘锅子一个盛之,不封,于地坑内,以炭火一斤烧之,火尽候冷,取出研细,水飞候干,却入乳钵研细如面,不见水银星子为度。”醋自然铜

《雷公炮炙论》:“如采得,先捶碎,同甘草汤煮一伏时,至明漉出,摊令干,入臼中捣了,重筛过,以醋浸一宿,至明,用六一泥泥瓷合子,约盛得二升已来,于文武火中养三日夜,才干便用盖盖了,用火煅两伏时,去土抉盖,研如粉用。若修事五两,以醋两镒为度。"《三因方》:“烧存性,醋浸一宿。”《圣济总录》:“火煅红,以米醋浸,又煅几十余次,水洗灰研。"《普济方》:“火煅,醋淬十二次,研,水飞过焙。”现行,取净自然铜,砸成小块,置无烟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暗红色,取出后及时放入醋内浸淬,如此反复煅淬数次至黑褐色,表面光泽消失并酥松,取出,摊凉。每自然铜100kg,用醋30kg。煅淬后,质脆,易于粉碎和煎出药效,同时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性味功能

[性味功能]辛,平。散瘀,接骨,止痛。

真伪鉴别

该品多呈六方体,粒径0.2-2.5cm,有棱,亮淡黄色;条痕绿黑色或棕红色。表面平滑,有时可见细纹理。不透明;具金属光泽。体重,质坚硬而脆,易砸碎,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无嗅,无味,但烧之具硫黄气。以块整齐、色黄而光亮、断面有金属光泽者为佳。有的自然铜经风化后而成为褐铁矿,呈黄褐色或黑褐色。破碎后碎块仍为黑褐色;有时内部夹有淡黄色块(黄铁矿)。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光下显金属光泽,浅黄铜色;无解理。均质性。

理化鉴定

1.取该品粉末1g,加稀盐酸4ml,振摇,使其溶解,在试管口盖一片醋酸铅试纸,静置,试纸逐渐变为棕色。(检查硫化物)

2.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滤过。

①取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深蓝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溶,但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检查铁盐)

②取滤液,加硫氰酸铵试液,即显血红色。(检查铁盐)

药典标准

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FeS2)。采挖后,除去杂石。

[性状]本品晶形多为立方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表面亮淡黄色,有金属光泽;有的黄棕色或棕褐色,无金属光泽。具条纹,条痕绿黑色或棕红色。体重,质坚硬或稍脆,易砸碎,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或断面棕褐色,可见银白色亮星。

[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4ml,振摇,滤过,滤液显铁盐(通则0301)的鉴别反应。

[含量测定]取本品细粉约0.25g,精密称定,置瓷坩埚中,在650℃灼烧约30分钟,取出,放冷,将灼烧物转移至锥形瓶中,加盐酸15ml与25%氟化钾溶液3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滴加6%氯化亚锡溶液,不断振摇,待分解完全,瓶底仅留白色残渣时,用少量水洗涤表面皿及瓶内壁,趁热滴加6%氯化亚锡溶液至显浅黄色(如氯化亚锡过量,可滴加高锰酸钾试液至显浅黄色),加水100ml与25%钨酸钠溶液15滴,并滴加1%三氯化钛溶液至显蓝色,再小心滴加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至蓝色刚好褪尽,立即加硫酸-磷酸-水(2:3:5) 10ml与0.5%二苯胺磺酸钠溶液10

滴,用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滴定至溶液显稳定的蓝紫色。每1ml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相当于5.585mg的铁(Fe) 。

本品含铁 (Fe)应为40.0%~55.0%。

饮片

[炮制]

自然铜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砸碎。

[性状]

同药材。

煅自然铜

取净自然铜,照煅淬法(通则0213)煅至暗红,醋淬至表面呈黑褐色,光泽消失并酥松。

每100kg自然铜,用醋30kg。

[性状]本品为小立方体或不规则的碎粒或粉末状,呈棕褐色至黑褐色或灰黑色,无金属光泽。质酥脆。略有醋酸气。

[含量测定]同药材,本品含铁(Fe)不得少于40.0%。

[鉴别]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辛,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散瘀止痛,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用法与用量]

l3~9g,多入丸散服,若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