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菌

2024-12-17 13:58:52 内容管理员 8

概述

麦角菌(Ciaviepspurpurea(Fr,)Tu1.)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此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将子房变为菌核,形状如同麦粒,故称之为麦角。

产地分布

麦角菌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约有13个省发现过麦角菌存在,南至贵州,北达黑龙江,东自渐江,西抵青海都有麦角菌的分布。

形态特征

麦角菌的主要寄主是黑麦。当 黑麦开花期,麦角菌线状、单细胞的 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 到寄主的穗花上,立刻萌发出芽管,由 雌蕊的柱头侵入子房。 菌丝滋长延,发育成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并充满子房。毁坏子房内部组织后逐渐突破子房壁,生出成对短小的 分生孢子梗,其顶端产生大量白色、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同时菌丝体分泌出一种县甜味的粘性物质,引诱苍蝇、蚂蚁等昆虫把分生孢子传至其它健康的花穗上, 麦角病随之重复传播。当 黑麦快成熟时,受害子房不再产生分生孢子,子房内部的 菌丝体逐渐收缩成一团,进而变成黑色坚硬的菌丝组织体称为菌核(麦角)。

麦角近圆柱形,两端角状,长1~2cm,内部白色。麦角掉落土中越冬或混入种子中,再随种子播入土中。翌年春天每个麦角萌发,生出10~ 20个子实体。子实体蘑菇状,头部膨大呈圆球形,称 子座,其直径1~2mm,灰白色或紫红色,下有一长而弯曲的细柄。 子座表层下埋生一层 子囊壳,子囊

壳瓶状,孔口稍突出于子座的表面,因此在成熟子座的表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小突起。每个 子囊壳内产生数个长圆筒形子囊,每个子囊内产生8个线状的单细胞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成熟后从 子妻壳中放射出来,借助气流传播。

性味功能

麦角为名贵中药材,据分析其所含的生物碱多达12种,分为 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3大类主要功能是引起肌肉痉挛收缩,故常用作妇产科药物,用作治疗产后出血的止血剂和促进子官复原的收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