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

2024-12-20 15:42:44 内容管理员 7

别名

赤苏、红苏、白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香苏、野苏、苏麻、白丝草、蚊草、臭草、香丝菜、野香丝、青叶紫苏、苏麻、苏菅等。

概述

本品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有收载,所述内容基本一致。苏颂《图经本草》载:"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夏采茎叶,秋采实"。《本草纲目》载:"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日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此描述及《植物名实图考》中所绘制的紫苏植物图均与现今市售唇形科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的形态特征相符。

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开发出了食用油、药品、淹渍品、化妆品等几十种紫苏产品。

产地分布

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间有逸为野生。广布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紫苏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等地产量大。

形态特征

1、紫苏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特异香气。茎钝四棱形,绿色或绿紫色,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5cm;叶片皱,卵形至宽卵形,长7-13cm,宽4.5-10cm,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并有细腺点。轮伞花序组成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直径约4mm,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萼钟形,具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下唇稍长,2齿;花冠白色至紫红色,二唇形,上唇顶部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花筒短,长2-2.5mm,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浅裂。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mm,具网纹,果萼增大,长至11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2、野苏 本变种与正种不同点为:变种的果萼小,长4-5.5mm,下部被疏柔毛,具腺点;茎被短疏柔毛;叶较小,卵形,长4.5-7.5cm,宽2.8-5cm,两面被疏柔毛;小坚果较小,土黄色,直径1-1.5mm。生于山地路旁、林边荒地,或栽培于村舍旁。

生态环境

紫苏生长力强,对上壤要求不严,长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

生物学特性

一、紫苏对环境的要求紫苏对气候条件适应性强。但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高。南北方均可栽培,在寒冷的地带和高山地不宜生长。紫苏生长力强,对上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或富含腐殖壤土,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为佳。带粘性的黄土壤也能栽种。重粘性或干燥、贫瘠的沙上均生长不良。盐碱地、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积水易发生病害。紫苏在气温高的条件下生长旺盛。因此前期生长缓慢,6月以后气温高,光照强,生长速度加快。前茬以小麦、蔬菜为好,也可在果树幼林下间作,似可在房前屋后、沟边地角、田边、垄梗上种植,以充分利用土地。

二、紫苏的生长过程3月至4月初播种,一般谷雨(4月下旬)陆续出苗,至5月下旬植株高4.5-18cm时具3-6对叶片。6月初至8月为紫苏茎叶生长旺盛期。因播种的先后,紫苏7月至9月初陆续开花,以开花到种子成熟约需一个月。果期9月初至10月下旬。三、紫苏的种子习性紫苏的种子为小坚果,宽倒卵形,长1.8-2.6mm,宽1.6-2.4mm。表面棕灰色、黄棕色或暗褐色。有略突起的网纹。基部具一突起的白色或浅棕色果脐。果皮厚约0.2mm,含种子一枚,种子宽倒卵形或圆形。表面白色或淡棕黄色,腹面具一白色、淡棕色或棕色种脊。种皮透明膜质。胚直生,白色,含油分,胚根短小。子叶2枚,肥厚圆形或宽倒卵形,基部深心形。1000粒重0.86g。紫苏种子在25C左右发芽,温湿度适宜于3-4天可出苗。紫苏种子在常温下不耐贮藏。收获后放入牛皮纸袋于室温下存放2年,发芽率仅0.3%,但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能存放数年。种子耐寒能力强,凡散落在地上的种子,到次年春分后自行萌发出苗。

生长习性

宜选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富含腐殖质壤土、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种植为佳,适宜栽植于麦茬地。喜生长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长。

生长周期

一年生草本。

采收加工

夏秋季开花前分次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紫苏的采收时间因用途及气候不同而定。采收时应选择连晴天气。晴天收割,紫苏的香气足,且便于晒千。上海、江苏一带所用的紫苏是以带叶的嫩枝人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紫苏未开花时收割。有的地区以紫苏净叶入药,则在夏季枝叶茂盛,花未开时采收。一般枝叶茂盛时挥发油含量高,花穗抽出1.5-3cm时含量最高。因此上海一带做蒸馏紫苏油的紫苏全草在8-9月花序初现时收割。收割过早影响出油率,过晚叶子大量脱落,叶形变小,出油不高,苏叶、苏梗、苏子分用的9月上旬采收苏叶、苏梗,10月上旬采收苏子。

紫苏收回后,摊于地上或悬挂于通风处阴干。干后连叶带茎者为全苏。摘下叶子,拣出碎枝杂物者为苏叶;抖出的种子即为苏子;其余茎杆枝条即为苏梗。紫苏开花前收获的带叶嫩枝为嫩苏梗,与紫苏一起收获的元叶粗梗为老苏梗。

贮藏养护

苏叶、苏梗用芦席打包,苏子多装人麻袋中,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霉烂虫蛀。

形状规格

紫苏叶片多皱缩卷曲,常破碎,完整的叶片呈卵圆形,长4-13厘米。宽2.5-9厘米或过之,顶端急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撕裂状锯齿。叶柄长2-7厘米。两面紫色至紫蓝色或上面紫绿色,疏被灰白色毛,下面可见多数凹陷的腺点。质脆易碎。气辛香,味微辛。以叶片大、色紫、不带枝梗、香气浓郁者为佳。

紫苏梗为回回苏的干燥茎,商品呈方柱形,角钝圆,长短不一,直径5-15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边均有直沟和直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和叶痕。体轻,质硬。以茎粗壮,紫棕色者为佳。

性味功能

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常用量5-10克。

紫苏梗:味辛,性温。有理气宽胸、解郁、安胎的功能。用于胸闷吐呕、妇女气滞胎气不安。用量:4.5-9g。气虚者不宜用。

化学成分:

1、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Perillaldehyde)约55%,I-柠檬烯(I-Limonene)20-30%及少量a-蒎烯(a-Pinene)。还含精氨酸(Arginine)、枯酸(Cumic acid)、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 -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6-p-coumar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等。

2、野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 ketone)、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I-芳樟醇、莰烯、薄荷酮、紫苏醇(Perilla alcohol)、二氢紫苏醇及丁香酚。

现代研究开发:

紫苏具有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其紫苏醛、柠檬醛能抑制皮肤丝状菌生长,两者相混能提高抗菌效果。在中枢神经方面,紫苏醛有镇静活性,与豆甾醇有协同作用。紫苏油能对东莨菪碱造成小鼠记忆获得能力损害得到改善,对视觉能力和学习行为活动有促进作用,能使小鼠脑RNA、DNA、蛋白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紫苏还有很好的调节血脂作用,能降低血脂、血压和胆固醇,且无毒副作用。紫苏在止血方面,可治疗妇科出血症,鼻出血,拔牙后出血和外伤出血等。其系列产品也已问世,如紫苏注射液、紫苏止血纸、紫苏止血粉、紫苏纱布等。但紫苏也有抗凝血作用,能抑制由ADP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等。紫苏还有平喘、镇咳和祛痰作用,能抑制过敏反应,对肿瘤也有抑制作用。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子宫出血、寻常疣等,临床疗效满意。在中成药生产中,又是通宣理肺丸、参苏丸、香苏正胃丸、六合定中丸、化症回生片、止嗽化痰丸、止咳橘红口服液、小儿解表颗粒、橘红丸、感冒清颗粒、柴胡舒肝丸等几十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紫苏应用广泛,开发潜力很大,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药典标准

紫苏叶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

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鉴别] (1)本品叶表面制片:表皮细胞中某些细胞内含有紫色素,滴加10%盐酸溶液,立即显红色;或滴加5%氢氧化钾溶液,即显鲜绿色,后变为黄绿色。本品粉末棕绿色。非腺毛1~7细胞,直径16~346μm,表面具线状纹理,有的细胞充满紫红色或粉红色物。腺毛头部多为2细胞,直径17~36μm,柄单细胞。腺鳞常破碎,头部4~8细胞。上、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下表皮气孔较多。草酸钙簇晶细小,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苏醛对照品,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5:1)为展开剂,

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苏叶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

(9:0.5: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四法)。

[含量测定]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保持微沸2.5小时。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ml/g)。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和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或未切叶。叶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边缘具圆

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叶柄紫色或紫绿色。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切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20%(ml/g) 。

[鉴别][检查]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用法与用量]5~10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