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别名
中文名:鹿茸
拉丁文名: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英文名:Hairy Antler, Hairy Deerhorn
别名:斑龙珠
概述
本品为鹿科鹿属动物梅花鹿、马鹿等的雄鹿密生茸毛尚未骨化的幼角。《本草经疏》载:“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妇人冲任脉虚,则为漏下恶血,或瘀血在腹,或为石淋。男子肝肾不足,则为寒热、惊痫,或虚劳洒洒如疟,或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或小便数利。泄精、溺血。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故能主如上诸证,及益气强志也。痈肿疽疡,皆营气不从所致,甘温能通血脉,和腠理,故亦主之。”《本经逢原》称:“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无虚人,头旋眼黑,皆宜
用之。《本经》治漏下恶血,是阳虚不能统阴,即寒热惊痫,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也。八味丸中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曹炳章曰:“鹿茸,补精填髓之功效虽甚伟,服食不善,往往发生吐血、觑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症。考其原因,其人平时多阳旺液燥,贫血亏精,气血乏运,苟服食参、茸,能用份少、服日多,则助气养血,有益无损,虽有余热,亦不为害;若阳虚阴燥之人,再骤服大剂,以致有助燥烁阴之弊。盖茸为骨血之精,通督脉而上冲于脑,其上升之性,故如上述之病生焉。余每遇当用鹿茸之症,自一厘惭增至数分、数钱,每获妥效,此即大虚缓补之义也。”《本经》记录:“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别录》谓: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
产地分布
梅花鹿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华南。马鹿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形态特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著,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
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态环境
野生梅花鹿在森林中生活。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徒习性,夏季鹿群多到高山地带活动,冬季多到低山区的河谷或向阳山坡越冬。
生物学特性
喜群居,性温顺,善跳跃,感官灵敏。
采收加工
鹿茸每年可采两茬。头茬茸包括“二杠锯茸”和“三杈锯茸”。另外还有计划地采收少量的“二械吹茸”和“三杈砍茸”。砍茸是将鹿杀死取下连同头骨的鹿茸,价格昂贵,头茬茸为高档产品,可出口换汇。鹿茸加工在我国传统方法为“水煮法”,近年来又研究出“微波及远红外线法”,加工产品也分为“带血茸”和“排血茸”两种。第2次采收的二茬茸和幼鹿“初角茸”均骨化程度高,加工也简单,属低档产品。马鹿茸比梅花鹿茸茸大,一般都加工成“带血茸”。
性味功能
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功效。治于肾阳虚衰,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虚劳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筋骨痿软,小儿五迟,女子崩漏带下,阴疽等症。
化学成分:
1、梅花鹿的鹿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总氨基酸含量达50.13%,有甘氨酸(glycine),赖氨酸(lysine),精氨酸 (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ine),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等17种以上。Hattori等对鹿茸的抑制MAO活性成分进行分离,从乙醚提取物中得了9种化合物:①胆甾醇肉豆宏酸酯(cholesteryl cyristate)。②肥出醇油酸酯(cholesteryl oleate) 。③胆甾醇棕润酸酯(cndested edwhtate) 。④胆甾醇硬脂酸酯(cholesteryl stearate) 。 ⑤对一羟基苯甲醛 (p-hydroxybenzaldehyde) 。 ⑥胆甾醇 (cholesterol)。⑦胆甾5-烯-3B-醇-酮(cholest-5-en-3βol-one).⑧胆甾-5-烯-3β,7a-二醇(cholest-5-en-3β,7a-diol) 。⑨胆甾5-烯-β,7β-二醇(cholest-5-en-3β,7β-diol)。从正丁醇提取物中得到尿喀陡(uracil) 。次黄源吟(hypoxanthine)、尿素(urea)、尿嘧啶核苷(uridine)、烟酸(nicotinic acid)、肌酥(creatinine),其中次黄瞟吟具有抑制MAO-B活性的作用。另外,从乙醚提取液中还分离得脂肪酸(fatty acid)、三酸甘油(triglycerides)和单酸甘油酯(monoglyceride),其中脂肪酸由月桂酸(lauricacid)、肉H宏酸(myristic acid)、棕搁酸(palmitic acid)、棕桐油酸(palmitoleic acid)、油酸(。Leicacid) 和亚油酸(linoticacid)组成,另外二种化合物没有做进一步研究。鹿茸中多胺类[精眯(spermidine)、精胺(spermine)、腐胺(putrescine)]对化合物是刺激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鹿茸尖部多胺含量较高,在精眯、精胺及腐腹中,以精眯的含量最富,鹿茸的中部和根部随骨化程度的增强,精眯含量逐渐减少,而腐胺和精胺含量逐渐增加,在整个鹿茸中,由于尖部所占重量百分比较少,所以整个鹿茸总多腔中腐胺含量最多,精眯次之,精胺最少。此外,鹿茸中尚含有硫酸软骨素A等酸性多糖好物质,雌酮(esrone),神经髓鞘磷脂(sphingomyeline),神
经节式酯(qanglioside),雌二醇(estradiol),前列腺素PGE1、前列腺素PGE2、前列腺素PGF1a、前列腺素PGF1B,神经酰胺(ceramide) 及钙、磷、镁等20种元素。
2、马鹿的鹿茸含胆甾醇肉豆蔻酸酯,胆甾醇油酸酯,胆甾醇棕相酸酯,胆自醇硬脂酸酯,胆甾醇(cholesterol),胆甾-5-烯-3β-醇-7酮,胆甾-5-烯-3β,7a-二醇,胆甾-5-烯-3β,7β-二醇,尿嘧淀,次黄嘌呤,肌酐 (creatinine),烟酸,尿素,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尿甙(uridine)。马鹿茸中还含有2种降压成分,一种已确定为溶血磷脂酰胆碱
(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LPC中含有8种脂肪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亚油酸。此外,还含有氨基酸、无机元素、神经酰胺及少量雌酮等。
3、白鹿的鹿茸含大量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如色氨酸(tryptophane)、赖氨酸、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toreonine)等10多种。此外,还含有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雌二醇、维生素A、胆固醇。含有钙、磷、铜、铁、锰、锌、硅等十多种无机元素。含油酸、棕榈酸、月桂酸、硬脂酸、棕榈油酸、肉豆蔻酸、癸酸(decanoic acid)等脂肪酸。
药理作用:
抗氧化、延缓衰老,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强型功能、影响生殖系统,增强面议功能,防治骨质疏松,促进创伤愈合。
药典标准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性状] 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体轻。气微腥,味微咸。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或黄棕色。表皮角质层细胞淡黄色至黄棕色,表面颗粒状,凹凸不平。毛茸多碎断,表面由薄而透明的扁平细胞(鳞片)作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所包围,呈短刺状突起,隐约可见细纵直纹;皮质有棕色或灰棕色色素;毛根常与毛囊相连,基部膨大作撕裂状。骨碎片呈不规则形,淡黄色或淡灰色,表面有细密的纵向纹理及点状孔隙;骨陷窝较多,类圆形或类梭形,边缘凹凸不平。未骨化骨组织近无色,边缘不整齐,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其间隐约可见条纹。角化梭形细胞多散在,呈类长圆形,略扁,侧面观梭形,无色或淡黄色,具折光性。
(2)取本品粉末0.1g,加水4ml,加热15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3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显蓝紫色;另取滤液1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2滴,摇匀,滴加0.5%硫酸铜溶液,显蓝紫色。
(3)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鹿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氨酸对照品,加70%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8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