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蟾
2024-12-27 14:37:10
内容管理员
9
别名
癞蛤蟆、蟾蜍皮。
概述
干蟾,一种中医药材,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体。
产地分布
全国各地均产。
形态特征
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突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婚垫,无声囊。体长79-120毫米。
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杀死。
捕捉后,将体上的蟾酥取出,晒干或烘干或剖腹除去内脏,并连同下颚及腹部一并去掉。将体腔撑开,晒干,再放烘箱上烤,随时翻动,以免烧着。
形状规格
本品呈矩圆形,扁平,结粗壮,长7~10cm,宽约4cm。头略呈钝三角形。外皮粗糙,多疣状突起,背部灰褐色,腹部黄白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纹。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前肢较长,后肢粗大,趾间蹼不发达。除去内脏者呈扁片状,可见突起的中央脊椎。质韧,不易折断。气腥臭,味咸而麻舌。
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者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
性味功能
性味:甘、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用于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