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2024-12-09 16:15:02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玉灵、茯龟、松柏芋、松木薯、茯灵、茯兔、松茯苓、杜茯苓、川苓、闽苓、安苓等。

概述

茯苓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公元8世纪开始输出国外,是国内外药材市场的重要商品。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茯苓在西汉《史记》中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魏晋·《名医别录》有茯神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载:"茯苓今出郁州(今江苏省灌云县)....….彼土人乃假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宋·《本草图经》载有:"今东人见山中古松之为人斩伐,其枯折搓,枝叶不复上升者,谓之茯苓拔。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拔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载有:"近世村民乃择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而紧束之,使脂渗入于内,然后择其地之沃者,坎而瘗之,三年乃取,则成大苓矣"的人工栽培方法,明·《本草纲目》将茯苓列入木部,并有茯苓皮及茯苓木药用等记述。清·《滇海虞衡志》载:"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当时云南每年择两个重二十余斤的大苓向朝廷进贡,颇受赞赏。茯苓不仅是国内的大宗药材,也是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唐代就输入印度。宋代,阿拉伯商人运销西亚和欧洲。明代,帧猛运往南亚和西亚。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倍受赞扬,至1929年,我国茯苓已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及欧美,出口量已达1万余吨。

产地分布

茯苓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西、陕西亦有分布。野生、家种均有,以家种产量大。野生茯苓主产于云南丽江地区。家种茯苓历史上集中在湖北、安徽、河南三省接壤的大别山区,主产于湖北罗田、英山、麻城,安徽金寨、霍山、岳西;河南商城。新产区主要在广东信宜、高州、新丰;广西岑溪、苍梧、玉林;福建尤溪、三明、沙县;云南禄劝、武定。

形态特征

茯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即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

1、菌丝体包括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单核菌丝体又称初生菌丝体,是由茯苓孢子萌发而成,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双核菌丝体又称次生菌丝体,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经质配后形成。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具有独特的多同心环纹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宽约2-5微米,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

2、菌核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而成的休眠体。球形、椭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重数两,大者数斤、数十斤;新鲜时质软、易折开,干后坚硬不易破开。菌核外层皮壳状,表面粗糙、有瘤状皱缩,新鲜时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皮内为白色及淡棕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丝。

3、子实体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偶见于较老化的菌丝体上。蜂窝状,大小不一,无柄平卧,厚约0.3-1厘米。初时白色,老后木质化变为淡黄色。子实层着生在孔管内壁表面,由数量众多的担子组成。成熟的担子各产生4个孢子(即担孢子)。茯苓孢子灰白色,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一歪尖,6x2.5-11x3.5微米。

生态环境

茯苓一般生长于海拔400-1500米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湿度较小的山区,多见于阳坡。土壤以砂质土为主。植被为松属针叶林,覆盖率在50%以上。

生物学特性

1、生活条件茯苓是一种好气性腐生真菌,需要以下生活条件:(1)营养:包括碳素、氮素及矿物质3大类。野生茯苓主要生长在砍伐后的松树蔸或朽木上。经试验观察,除松树外其它树种如杉、枫、柏、杨、柳、栎、桑、玉兰、玉米杆等虽然能满足茯苓菌生活需要,但所结菌核的药效,与松茯苓有否差异尚不清,故人工栽培仍沿用松树做为营养源。在茯苓菌丝的纯培养过程中常用土豆汁、松木屑、松酸镁、硝酸镁、硝酸铵、熟石膏等作矿物质来源。为保证茯苓菌丝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配制培养基时使用天然水而不使用蒸馏水。(2)温度:菌丝体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高于35℃,菌丝体易老化,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过高,则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长缓慢;0-4℃的低温可保藏菌种。(3)湿度:菌丝体及菌核生长发育要求土壤含水量20%左右。子实体的形成需要空气相对湿度70-85%的环境。(4)酸碱度:生长的土壤pH3-7,以pH4-6为好。2、生长习性及生活史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茯苓菌丝体分解基质(培养基或松木)成分,选择吸收并转化成自身的营养,逐渐增大。当菌丝体大量形成并占据整个基质后,在适宜处聚结成团,形成菌核。当菌核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程度,逐渐向上膨大增长上部露出土面,并在露出土面的侧下方产生乳白色片状细小蜂窝状的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大量孢子从子实体层内释放逸出。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长,形成新的菌丝体,开始了新一代的生活。茯苓子实体除在菌核表面形成外,也可以不通过菌丝直接由菌丝体产生,这种现象在茯苓种植场露出地面的料筒或试验室培育菌种的过程中常可见到。

生长习性

菌丝体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高于35℃,菌丝体易老化,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过高,则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长缓慢;0-4℃的低温可保藏菌种。

生长周期

1-3年生。

年需求量:约150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接种后,经10-12个月的生长,料筒营养基本耗尽,颜色由淡黄变为黄褐色,材质呈腐朽状;菌核皮色开始变深,表皮裂纹渐渐弥合(俗称封顶),呈淡棕色;苓场不再继续出现新裂纹时,即可选睛天采挖,并注意从中选出优质菌核,做引种扩大繁殖。采收野生茯苓,可在松林中用观察松树生长状况和树桩周围地面情况,使用铁制锥状探试器,进行刺探寻找、采挖。生长有野生茯苓的周围松树,有明显的枯萎或衰败象征;有的树桩靠近地面处有白色或淡棕色菌丝或菌丝膜状物,揭开树根皮,可见黄白色浆液渗出;树周地面较干燥,生长的杂草不多,有时还可见到不规则的裂隙(即龟裂纹);敲打或用脚踏此处地面,可觉察到有稍空洞的声响。此时若用铁锥探试器插入地下,在深10-20厘米处探感有块状物,拔出时见到有白色茯苓粉末,即可挖掘、采收。

2、加工 采收的菌核先放在不透风的房间内,使水分慢慢蒸发逸出(俗称发汗),然后削去外皮,切成块、片或骰状,经反复翻晒,干燥后即为商品。切制余留下的碎屑、外皮,干燥后即为碎苓和茯苓皮。发汗后不切制的菌核,干燥后即为个苓。色变淡棕的苓肉经加工即为赤茯苓。

贮藏养护

茯苓商品按不同规格、等级包装,个苓可装麻袋,每袋30-40公斤。苓片、苓块用木板箱或纸板箱,内衬防潮纸,外捆扎成井字形,每件20公斤。存放于阴凉干燥处,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70-75%。一般完整的个苓,不易发生虫蛀。加工成片、块状的茯苓,如含水量高,则易被虫蛀。仓虫主要有药材甲、咖啡豆象、缝隐翅虫、肩四眼隐翅虫、亚扁粉盗、锯谷盗、长角谷盗、脊胸露尾甲、胸角蕈甲等。被蛀商品表面有许多小孔洞,从破碎药材中,筛取碎屑粉末,还可见到不同仓虫混藏其中,被虫害的商品周围色泽灰暗,质疏松。入库前应剔除杂菌污染的商品,减少感染传播;储藏期间应保持仓库及环境的清洁卫生,高温高湿季节经常检查,发现霉菌初起或虫害,及时曝晒,除去霉迹,筛除虫尸和尘芥。有条件的地方可密封抽氧充氮加以养护。

性味功能

苓茯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肺、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能。白茯苓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悸,失眠,健忘。赤茯苓主用于小便不利,淋浊,泻痢。

主要成分:β- 茯苓聚糖。此外,尚含戊聚糖、果糖、葡萄糖、茯苓酸、腺嘌呤、组氨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等。

主要药理作用:茯苓浸剂腹腔注射或乙醇提取液耳静脉给药,均对正常兔有利尿作用,临床表明,对浮肿严重患者的利尿作用较为显著;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液能杀死钩端螺旋体;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驰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煎剂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乙醇提取物使兔血糖先升高,后下降;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S180实验型及子宫颈癌14实体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临床观察、羧甲基茯苓多糖对鼻咽癌、胃癌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有协同作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性状]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um,少数至16u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显深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8.0%(通则0832第二法)。总灰分不得过2.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