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

2024-12-10 09:33:00 内容管理员 8

别名

春砂仁、壳砂、西砂仁、阳春砂、缩砂仁等。

概述

砂仁是我国常用南药之一,有1300多年的应用历史。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或绿壳砂仁(Amomum villosumLour. var. xanthioides T.L. Wu et Senjen) 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其中绿壳砂,习称"西砂仁",主要靠进口。砂仁,原名缩砂(沙) 蜜。始载于唐甄权《药性论》(又称《药性本草》)。以后诸家本草亦有记述。李 《海药本草》谓:"缩砂蜜生西海及西戎诸国。多从安东道来"。宋·《开宝本草》载:"(缩砂蜜) 生南地。苗似廉姜,(子)形如白豆蔻,其皮紧厚而皱,黄赤色,八月采"。苏颂《图经本草》云:".…….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厚而皱,如栗文,外有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隔,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采"。我国早期所用的砂仁来自于国外,而我国南方亦有砂仁分布。阳春砂始见于《南越笔记》。公元20世纪30年代,《中国药学大辞典》记有:"阳春砂仁饱满坚实,气味芬烈,...春砂产于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阳春县志亦载有:"蜜产蟠龙特色夸,医林珍品重春砂"。

产地分布

阳春砂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福建亦有分布,多为栽培。主产于广东阳春、高州、信宜、广宁、封开、新兴、云浮、丰顺、佛冈;云南勐腊、勐海;云南马关、潞西、瑞丽;广西防城、武鸣、隆安、百色、扶绥、灵山、钦州;福建长泰、同安、永春;四川合江、青神、宜宾、雷波;贵州沿河、关岭亦产。广东阳春、信宜、高州产量大,质量好,以阳春蟠龙金花坑产品为地道药材。

绿壳砂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红河、文山;广东广宁及广西亦有少量分布。海南砂家野皆有。主产于海南澄迈、崖县,广西博白、陆川。地方习用品:红壳砂仁和矮砂仁主产于云南;细砂仁主产于广西。

形态特征

1、阳春砂 多年生草本,高1.2-2米。根茎圆柱形,横生,有节,节上有鞘状质鳞片;茎直立,无分枝。叶二列,无柄,叶片披针形,先端具尾状细尖头,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或有时下面有微毛;叶舌长2-3毫米,棕红色或有时绿色;叶鞘上可见凹陷的方格状网纹。穗状花序生于自根茎抽出的短花葶上。总花梗4-6厘米;花被片白色,唇瓣白色而有黄、红、紫色斑点。蒴果不开裂,球形或长圆形,径约5厘米,具不分枝的软刺,熟时棕红色;种子多数,极芳香。

2、绿壳砂本变种外部形态极相似,惟根茎先端的芽、叶舌多绿色,果熟时亦为绿色。

3、海南砂 株高1-1.5米,叶片线状披针形,有柄,柄长0.5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叶舌长2-4.5厘米,棕黄色,膜质,无毛。穗状花序较阳春砂小,椭圆形;花萼略小于阳春砂;蒴果卵圆形,径约0.8-1.2厘米,被片状,分枝具短软刺;种子呈不规则的块状。

生态环境

砂仁为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植物,多栽培或野生于海拔100-500米,有一定荫蔽的山谷或溪流沟旁。植地表层深厚疏松,腐殖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一般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地势为三面环山,一面空旷,地形呈簸箕形的坡地,坡度15-30°;云南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米处。植被一般为阔叶常绿林或落叶林。上层树种有楹树、小叶麻洛树(山黄麻);下层树种有白牛奶树、红牛奶树、水东哥(白饭树)、山毛豆、芭蕉等。海南砂仁则多栽培于房前屋后或村边有一定荫蔽处。

生物学特性

砂仁为中生、虫媒花植物,具有喜高温、喜湿惧旱,喜漫散射光的特性;匍匐茎还具有向光性和趋水性。生长发育最适年均温度22-28℃,开花结果为24-28℃。开花结果期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含水量22-25%。不同生育阶段要求荫蔽度各异,1-2年生苗,荫蔽度70-80%;开花结果期,壤土或粘壤为50-60%;砂壤或易干旱地为60-70%。种子特性:砂仁种皮是由具有厚壁质的表皮细胞层、油细胞层等组成,通透性差,不易吸水膨胀、发芽。

生长特性:种子萌发后,长出10片叶,高约15厘米时,开始分生匍匐茎,顶芽向上长出直立茎,再长成分生植株;生长10天后,前端又萌发分生匍匐茎,一般有两条能生长成直立茎。如此不断分生,进生繁殖,直至实生苗或移植苗达到一定高度时,停止分生。通常产区将连在一起的多次分生植株称"株系";大片相连或纵横交错的株系称"群体"。每株分生植株一般分6个生长时期,匍匐茎伸长期:匍匐茎萌发至顶芽向上生长。盛期7-9月。春至秋历期为50-90天;秋末至初春为180天左右。出笋期:匍匐茎顶芽向上生长至抽出第1片叶前,盛期4-5月和10-11月。夏季历期20天左右,冬季90天左右。这个时期在匍匐茎和顶芽的基部萌发不定根,前者起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后者起支撑固定的作用。一般分布在土层30厘米左右,以15厘米内较密集。幼苗期:植株长出1-9片叶时,夏季历时50天,冬季历时90天左右。壮苗期:植株具有10片叶以上至出现顶叶,直立茎部膨大成球状,下1次分生植株长成直立茎时为壮苗期,历时约300-420天。老苗期:顶叶出现至直立茎枯死、历时约90-120天。匍匐茎宿存期:直立茎枯死后至匍匐茎枯死止,一般30-60天。

开花结果:定植后,生长2-3年开始开花,花期4月-6月上旬。花序单生于匍匐茎前端节上,每年萌生1-2个,多者3-5个;每个花序有10朵花,自下而上开放,每天开1-2朵,个别3-5朵,历时5-7天。开花时间,一般早6时左右开花,8-10时大量撒粉,16时左右凋萎。花粉生命力较高,一般为2-3天。授粉后约90天左右,果实发育成熟。

生长习性

具有喜高温、喜湿惧旱,喜漫散射光的特性。

生长周期

砂仁种植后,管理不善,6-7年后,开始衰退分生植株逐渐纤弱矮小,不开花或少开花结果。必须在4-5月生长季节,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使苗群恢复长势。年需求量:约3000吨。

采收加工

采收:

砂仁果实成熟期各地不同。一般于8月中、下旬,当果实表面颜色由红紫变为红褐色,果肉呈荔枝肉状,种子红褐色,嚼之有浓烈的辛辣味时采收。其成品生干比率可达23-25%。采收时,山区自下而上进行,平原则分畦采摘。用小刀或剪刀剪下果穗,收果后再剪去过长的果序柄,将鲜果分2级,再进行加工。采收时注意:切勿手扯果穗,以防扯伤匍匐茎的表皮;不要压倒植株和踩伤匍匐茎。

加工:

(1)焙干法:分杀青、压实、复火3个加工工序。杀青,将鲜果放入培筛约10厘米厚,摊平,置于炉上,盖上湿麻袋,炉内加湿谷壳发烟烘熏24小时。压实,待果实收缩变软时,装入竹箩或麻袋中,轻压一夜,使果皮与种子贴紧。复火,压实的果实再放焙筛上摊平,置于炉上,用炭火烘焙,经常翻动。在70°C以下,烘约6小时,晾干后包装。

(2)晒干法:分杀青和晒干2个工序。一般用木桶(称杀青木桶),每桶盛砂仁50公斤左右。加工时,将杀青木桶,置于熏烟灶上,装入砂仁,用湿麻袋盖密桶口,升火熏烟,至砂仁"发汗"(即果皮布满小水珠)时,取出摊放在竹筛或晒场上晒干。此法较简单,灵活,可分散加工;但时间较长,效率

低,成品果质量差。

贮藏养护

砂仁用双层麻袋包装,每件35公斤左右。贮于阴凉干燥处,商品安全水分10-12%。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久存泛油。染霉品表面可见菌丝;泛油后,色泽加深,表面呈油样物,种子团粘手,易散碎,泛油与生霉相拌发生,并互相影响。危害的仓虫有小圆皮蠹、大谷盗、烟草甲等,多蛀蚀种子团的纵薄膜隔及果皮,使其散碎。储藏期间,多用密封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养护。小件可在包装内置生石灰、无水氯化钙等吸潮。轻度吸潮或生霉、虫蛀品,可摊晾,忌曝晒。

性味功能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能。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肌,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主要成分:

挥发油,挥发油主含乙酸龙脑脂、樟脑、柠檬烯、莰烯、β-蒎烯、α-蒎烯、α-胡椒烯、橙花叔醇、芳香醇、白菖蒲烯、愈创烯等。

药理作用:

促进肠道运动机能。阳春砂种子提取液,能加强豚鼠离体回肠管的节律运动。叶油对家兔、豚鼠离体回肠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磷酸组织胺引起的痉挛性收缩有明显的松驰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明显对抗溃疡形成作用。

Lour.var.xanthioidesT.L.Wu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性状]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

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海南砂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mm。气味稍淡。

[鉴别]

(1)阳春砂种子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种皮表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壁稍厚;下皮细胞1列,含棕色或红棕色物。油细胞层为1列油细胞,长76~106μm,宽16~25μm,含黄色油滴。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细胞多角形,排列不规则。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黄棕色,内壁及侧

壁极厚,细胞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数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粉末灰棕色。内种皮厚壁细胞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为1列栅状细胞,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种皮表皮细胞淡黄色,表面观长条形,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含棕色或红棕色物。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或深棕色物。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充满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油细胞无色,壁薄,偶见油滴散在。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乙酸龙脑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2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