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别名
木丹、支子、枝子、山栀子、黄鸡子、黄栀子等。
概述
栀子为常用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药材市场上久享盛誉。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栀子原名卮子,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载:"卮子生南阳。九月采实,暴干"。梁代陶弘景曰:栀子"处处有。亦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于药甚稀。"《图经本草》载:"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红深红。"从其描述看和现时所用的栀子一致。《图经本草》又载:".…....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卮子,不堪入药"。这里记载的其大而长者原植物所指为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f. longicarpa Z.W.Xie et Okada) 。《本草纲目》将栀子收入木部灌木类,谓:"卮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仔有须,霜后收之。"其描述及附图与现时药用栀子相符合。
产地分布
栀子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四川、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苏、河南和台湾亦有分布。家野均有,以家种产量大。野生栀子历史上主产于江西清江、新余、萍乡、永丰、永新;湖南长沙、浏阳、湘潭、宁乡、平江;福建惠安、同安、晋江、福鼎、武平,浙江平阳、温岭、诸暨、富阳;四川宜宾、渠县、万源、大竹;湖北宜昌、孝感。栽培产区主要有湖南益阳、攸县、衡阳、华容、桃江、衡东、衡南、汨罗、望城、衡山、双峰、宜章、邵东、耒阳、涟源、桂阳,江西丰城、金溪、宜春、临川、乐安、玉山、万载、高安、东乡、上高、南城;四川江津、泸县、永川、江北、苍溪、涪陵、荣昌、仪陇、忠县、铜染、壁山;湖北咸宁、公安、长阳;广东翁源、曲江、怀集、郁南;广西博白、武宣、陆川和灵山。
形态特征
为常绿灌木,通常高1米左右。叶对生或3叶轮生,有短柄;叶片革质,形状和大小常有较大差异,通常椭圆或距圆状倒卵形,顶端渐尖,稍钝头,上面光亮,仅下面叶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大,白色,两性,芳香,有短梗,单生枝顶;萼全长2-3厘米,裂片5-7,条状披针形,一般比筒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筒长一般3-4厘米,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果黄色,卵形至长椭圆形,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于肉质胎座上。
生态环境
栀子一般散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常与落叶灌木林、山岗矮林、灌木草丛、山地草垫灌丛等植被混交生长。产地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为黑泥土、冲积土、重粘土和改良后的山地红壤土等多种土壤类型。pH值5-8。
生物学特性
栀子具有喜光,怕严寒的生长特性,要求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的生长条件。在-5℃时能安全越冬,在10℃以上叶鞘开始萌动,20-25℃最为适宜,30℃以上生长缓慢。生育期间所需光照900-1100小时,一般年降雨量为1200-1300毫米。
生长发育:3月下旬叶腋间开始萌发新枝,一部分老叶也在此脱落。主茎在1年内于春、夏、秋有3个明显的抽生阶段。春稍在3月中旬至5月上旬抽生,大部分是在当年着果处的两边各抽生1枝,群体抽生较整齐,每枝梢1-2节,长3-7厘米。夏梢为增长树冠的主枝,于五月中旬至八月上旬抽生,群体抽生不整齐,每枝梢4-5节,长20-30厘米。6月下旬在早夏梢顶端继续抽生晚夏梢,并在分叉处有少量的花芽分化。此时由于高温干旱,花芽易干枯脱落,即使少量开花结果,当年也不易成熟。秋梢于8月中旬在晚夏梢顶端抽生1-2节,长5-7厘米,并在叶腋间分化花芽,秋梢顶芽95%以上形成花芽,于次年3月与叶片同时展现。秋梢花芽占结果植株85%以上,为结果主枝。4月中旬至5月上旬孕蕾,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花。花期6月至9月。花盛期在湘赣地区均为5月下旬。7至9月仍有少数零星开花。6至10月果实逐渐膨大。10月中、下旬果实逐渐成熟。
生长习性
栀子具有喜光,怕严寒的生长特性,要求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的生长条件
生长周期
多年生灌木,用种子育苗繁殖的定植后3-4年可开花结果,扦插繁殖的2-3年开始结果。年需求量:约50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 用种子育苗繁殖的定植后3-4年可开花结果,扦插繁殖的2-3年开始结果。每年霜降后果实逐渐由青变黄绿色、红黄色或金黄色可进行采收。选晴天,不分果实大小全部1次摘尽,这样有利发芽抽枝。采收时间不宜过早,过早采收果实尚未完全成熟,加工出来的商品果皮呈黑色,质地轻泡,加工出品率要低40%。过晚采收,不仅被鸟类吃食,且果实逐渐变软而自行脱落,加工的商品不易干燥,不便贮藏。采摘后的果实,应堆放于通风干燥处,以防腐烂。野生栀子的采收方法同家种栀子。
2、加工 将采摘的果实除去果柄等杂物,分期分批放入明矾水中微煮,或沸水中烫,或蒸笼内微蒸。取出晒或烘至七成干,放通风处堆放2-3天,再晒干或文火烘干。栀子果实不易干燥,在烘晒时应随时轻轻翻动,以防外干内湿,出现"糖心蛋",不便保管。烘时火势宜先大后小,以免伤灼果皮。
贮藏养护
栀子一般用麻袋或竹筐盛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商品安全水分10-12%。本品易生霉,霉迹常在种子团部位,表面不易发现。危害的仓虫发现有咖啡豆象、玉米象。储藏期间,应注意环境干燥、通风。定期检查,发现商品受潮及轻度虫蛀,及时置阴凉通风处散潮、干燥,忌曝晒。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具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尿血崩漏,血热吐衄。
主要化学成分:
多种环烯醚萜甙类,有栀子甙、京尼平甙、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甙、山栀甙和栀子新甙等,另含少量藏红花素及两种色素成分。果皮中含有熊果酸。
主要药理作用:
煎剂或乙醇提取物对结扎总胆管的兔有抑制血中胆红素升高的作用。栀子甙元-京尼平能增加胆汁分泌量,减少胃液,pH值上升,能使胃蠕动和紧张度减弱。
药典标准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鉴别] (1) 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直径14~34μm,长约至75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约10um,长约至110um,常交错、斜向镶嵌状排列。种皮石细胞黄色或淡棕色,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60~112μm,长至230μm,壁厚,纹孔甚大,胞腔棕红色。草酸钙簇晶直径19~3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黄色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8.5%(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通则23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1mg/kg;砷不得过2mg/kg;汞不得过0.2mg/kg;铜不得过20mg/kg。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