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别名
中文名:檀香拉丁文名:Lignum Santali Alb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talum album L.
旃檀、白檀、檀香木、真檀。
概述
本品为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
产地分布
本品原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现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形态特征
檀香,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 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野生或栽培。
生物学特性
半寄生性树种,喜热带、亚热带气候。能耐0-2℃的低温,遇短期霜冻,能安全越冬。在海拔600-1000m丘陵山地、年雨量600-2000mm、年平均气温10-35℃之间适宜生长。喜光,不耐荫蔽,较耐干旱,忌积水。在酸性红壤、黄壤或河边冲积砂质壤上均生长良好,忌粘土,在干燥多石砾的土壤上生长缓慢,但心材含油量高;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迅速,但心材质量差。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采得后切小段,除去边材。
形状规格
心材圆柱形,有的略弯曲,长50-100cm,直径10-20cm。表面淡灰黄色,光滑细密,有时可见纵裂纹,有刀削痕。横切面棕色,显油迹;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燃烧时香气浓烈。以体重质坚、显油迹、香气浓郁而持久、烧之气香者为佳。
性味功能
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行气,散寒,止痛功效。主治胸腹胀痛,霍乱吐泻,噎膈吐食,寒疝腹痛及肿毒症状。
化学成分: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A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a-,β-Santalol)90%以上,檀萜烯(Santene)、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花烯(a-,β-Santalene)、檀萜烯酮(Santenone)、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及少量的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acid)、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树干、枝和根的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1.6%-6%;根部心材产油率达10%,茎部心材次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α-及β-檀香醇(a-,β-santalol),达90%以上;并含α-及β-檀香烯(a-,β-santalene)、檀烯(santene)、檀萜酮(a-santenone)、a-檀萜醇(a-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油醇(teresantalol),以及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本部分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及银槭醛(sinapyl aldehyde)、松柏醛(阿魏醛,coniferyl aldehyde,ferulaldehyde)、紫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荚醛(vanillin)。另报道国产檀香木含挥发油量高达10%,通常为2.5%-5%,云南引种7年的小树出油率较低(1.52%),侧枝更低(0.51%)。用GC-MS测定了含量较低的各组分,在20个化合物中,12个是已知化合物,如三环准檀香醛、α-檀香烯、a和β-檀香醇、α和β-檀萜醇,以及反-a-佛手烯(trans-a-berg-amotene)、香榧醇(nuciferol)及a-姜黄烯(a-curcumene)等。
药典标准
本品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树干的干燥心材。
[性状]本品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1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横截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导管单个散在,偶有2~3个联合。木射线由1~2列径向延长的细胞组成。木薄壁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联结,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导管、射线细胞、木薄壁细胞内均可见油滴。
(2)取本品[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檀香醇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5μl的溶液(或用印度檀香的挥发油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0.25g,溶于冰醋酸50g中,加85%磷酸溶液5g与水20ml,混匀),在80~9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蓝色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四法)。
[含量测定]取本品刨花(厚1mm)30g,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0%(ml/g)。
[炮制] 除去杂质,镑片或锯成小段,劈成小碎块。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脾、胃、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
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膈不舒,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用法与用量]2~5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