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2025-01-06 09:22:28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乌头、川乌头等。

概述

毛茛科乌头属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川乌为乌头的母根。本品瘦长皱缩,部分地区作草乌使用。栽培乌头的大个子根加工为附子,小个子根生晒后部分地区作川乌使用。本属约有350种,我国分布有165种,可供药用的品种很多。

产地分布

母根川乌,四川的江油为主产;陕西的汉中地区也产。子、母根混合川乌,四川的安县、北川、青川、平武过去有野生或栽培的商品。子根川乌,陕西的兴平、户县为主产,各地附子引种区也有将小附子生晒干燥作子根川乌者。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高60-130cm。块根子母相连,子根(侧根)较母根(主根)肥壮。茎直立,圆柱形,上部青绿色,下部稍带紫色。叶互生,有柄,叶片革质,五角形,3全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急尖,近羽状分裂,两侧裂片斜扇形2深裂,边缘都有缺刻。总状花序窄长,花序轴上密生反曲的白色短柔毛;小苞片窄条形,萼片5,呈花瓣状,花蓝紫色,外被短毛,上萼片高盔形;雄蕊多数,心皮3~5,离生,密被灰黄色短柔毛。骨荚果长圆形,长约2Cm,无毛;种子黄色细小,有膜质翅。花期6~7月,果期7一8月。

生态环境

栽培品原产区四川江油栽于海拔500~600m的向阳平坝或山坡平坦梯田,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栽种田。野生品或做种的乌头,多分布或栽培在海拔800~1100m的山坡、丘陵、土质贫瘠的石砾沙土地。

采收加工

母根川乌,为附子的副产品,6~7月收采附子时,将老根(母根)切下,晒干。子、母根混合川乌,11~12月采挖,晒干。子根川乌,11月上旬为附子产区提供种苗时,将不做种苗的子根晒干。药用川乌全国使用习惯,不论母根、子根均为生晒品。

贮藏养护

贮藏及养护: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商品安全水分11%~15%。

形状规格

1.母根川乌瘦长倒圆锥形,稍弯曲,长3~7cm,直径2~3cm。表面灰棕色、棕褐色,有时微带紫色。周围有钉角,多皱缩,顶端留有一茎秆残茎。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灰黄色,可见多角形层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有剧毒。

2.子根川乌圆锥形或不规则圆锥形,长1.5-4cm,直径1.2~2.5cm。顶端有芽痕,表面灰褐色,具细皱纹,周围有瘤状钉角。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粉质。气微,味辛辣,麻舌,有剧毒。

性味功能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有大毒。内服必须用制川乌。

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

乌头、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本草纲目》记载“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说明两者原为一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乌头的生晒母根收载为川乌,产季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与附子同时,证明所指都是栽培品。可是实际使用的川乌,不论过去和现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有一定的差异.如西南、西北地区,习惯以乌头母根生晒作川乌,而京、津、沪及华北、华东地区,习惯以乌头小子根生晒作川乌。20世纪50年代前更有野生的乌头子母根混合生晒作川乌。全国药用川乌使用部位不一致存在已久,有母根、子根、家种、野生,夏季产、冬季产的区别。但共同标准是同一植物的块根,川乌都为生晒品。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应该根据全国实际情况,将乌头的母根与乌头的小子根生晒品同样收载为川乌的基源。如果对将乌头小子根作川乌而大子根加工为附子产生矛盾问题有顾虑,大可不必。生晒的川乌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经加工煮熟的附子功效则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两者性味功能之变关键在于“炮制”,并非母根、子根之别。再说将许多乌头小子根弃而不用实在可惜,为此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修改时参考。川乌的货源,随附子货源而变化,一般说产量比附子大,销量比附子小。全国年需量为30万~40万kg,因各地使用习惯不同,既有母根,也有小子根,货源比较充分,且有稳定的主产地。本品为毛莫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典标准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散有筛管群;内侧偶见纤维束。形成层类多角形。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灰黄色。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后生皮层细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导管淡黄色,主为具缘纹孔,直径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纵横连接。

(2)取本品粉末5g,加氨试液2ml润湿,加乙醚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双酯型生物碱对照提取物,加异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3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提取物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置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提取物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9.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通则2302)。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2%冰醋酸溶液(三乙胺调节pH值至6.20)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5nm。理论板数按新乌头碱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提取物溶液的制备取乌头双酯型生物碱对照提取物(已标示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含量)20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0.01%盐酸甲醇溶液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上述对照提取物溶液各1ml,分别置2ml、5ml、10ml、25ml量瓶中,加0.01%盐酸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对照提取物溶液及上述系列浓度对照提取物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对照提取物中相当于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浓度为横坐标,相应色谱峰的峰面积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法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氨试液3ml,精密加入异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0kHz;水温在25℃以下)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异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40℃以下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0.01%盐酸甲醇溶液使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吸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按标准曲线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乌头碱(C34H47NO11)、次乌头碱(C33H45NO10)和新乌头碱(C33H45NO11)的总量应为0.050%~0.17%。

饮片

[炮制]

生川乌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用法与用量]一般炮制后用。

[注意]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