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夏枯草

2025-01-08 15:02:48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中文名:白毛夏枯草

拉丁名:Ajuga decumbens Thunb.

别名:

白毛过冬青、筋骨草、夏枯草、白花夏枯草、金疮小草、雪里青、土犀角、见血青、白头翁、石灰菜、紫背金盘、破血丹、退血草、散血草、伏地筋骨草、白夏枯草、散血丹、白毛串、白喉草、四季春草、大叶刀炊草、青鱼胆草、苦地胆、透骨消、四时春、地龙胆、活血草、雪里开花、青石藤、朋花、一盏灯、野鹿衔花、天青地红、叶下红、爬爬草、白调羹、和胶毒草。

概述

唇形科植物,呈圆锥形,螺层7级、各级有棱,并有不明显的横斜线纹,壳口歪,卵圆形。壳外的角质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体轻,质脆。气无,味淡。以陈久色白,壳顶不碎者为佳。产浙江、江苏等地。

白毛夏枯草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金疮小草,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荠叶短,春夏间有浅紫花,长一粳米也。”《百草镜》:“雪天开小白花者乃过冬青,三月起茎,花白成穗如夏桔草。有毛者名雪里青。”《植物名实图考》:“筋骨草,产南康平野。春时铺地生,叶如芥菜叶,面绿,背紫。面上有白毛一缕,茸茸如刺。抽葶发小叶,花生叶际,相间开放。叶紫,花白,花如益母,遥望蓬蓬,白如积灰,亦呼为石灰菜。"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茎方形,基部匍匐,多分枝,全株被白色柔毛。单叶对生,有柄,卵形、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波状粗齿,上面绿色,幼时下面紫色,两面有短柔毛。花轮有数花,腋生;在枝顶者集成多轮的穗状花序;苞片叶状卵形,生于花轮下方;萼钟状,有5齿,齿三角形,外面和齿边有白色长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唇形,外面有短柔毛,内部有毛环,上唇半圆形,极短,下唇外折,3裂;雄蕊4,2强,着生花冠筒上而略伸出筒外;雌蕊1,子房4裂,花柱丝状,柱头2裂。小坚果灰黄色,具网状皱纹。花期3~4月。果期5~6月。

产地分布

产浙江、江苏、福建等地。

生态环境

生长于路旁、河岸、山脚下、荒地上。

生长周期

多年生。

性味功能

性味:

苦甘,寒。

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②《纲目拾遗》:“性寒,味苦。"

③《本草再新》:“有小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肺经。”

功能:

清肺止咳,利胆退黄,凉肝息风,软坚散结。

主治:

治气管炎,吐血,衄血,赤痢,淋病,咽喉肿痛,疔疮,痈肿,跌打损伤。全草含生物碱、皂甙、黄酮甙、鞣质、有机酸、甾体化合物、酚性物质、还原糖等.甾体化合物中,主要为苋甾酮(Cya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筋骨草甾酮C(Ajugasterone C).此外,尚含抗激素作用的筋骨草内酯(Ajugalactone).根内含筋骨草糖(Kiransin).

文献论述:

1、《本草拾遗》:主金疮止血,长肌,断鼻中衄血,取叶挼碎敷之;亦煮服断血瘀及卒下血。

2、《纲目拾遗》:专清肝火。

3、《本草再新》:清火开气。

4、《植物名实图考》:养筋,和血,散寒,酒煎服。捣敷

5.《分类草药性》:退火散血,消肿毒。跌打损伤,泡酒服。

6、《福建中草药》:清热泻火,消肿解毒。治痢疾,白喉,喉炎,扁桃腺炎,婴儿头面湿疹,疔疮,牙痈,牙痛,乳痈,狂犬咬伤。

7、《四川中药志》:治房伤,咳嗽,吐血及妇人血气痛。

8、《闽东本草》:治手掌或手指刺伤,蛇虫咬伤。

种植技术

栽培技术: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湿。以疏松肥活的夹沙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繁殖:用育苗移栽法。春、夏、秋季均可播种育苗,每1hm2用种量7.5kg。在生长3-4片真叶时移栽,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栽3-4株。分析繁殖:除在冬季中耕,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栽3-4株。分株繁殖:除在冬季中耕除草时,拣用已生根的匍匐枝栽种外,还可在第2年的2-3月分苗栽种。为创造其喜荫环境,可间种蚕豆、豌豆、玉米等地。

田间管理:

5、6月各种耕除草、追肥1次。9-10月采收后还需进行1次,以便继续生长。以后每年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春季出苗后。每2次在6月,第3次在9-10月采收后,栽培2-3年后,庆翻兜另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