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
别名
中文名:鹤虱
拉丁文名:Fructus Carpesii Abrotanoidis
英文名:Common Carpesium Frui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别名:
鹄虱、鬼虱、北鹤虱。
概述
本品为菊科天名精属植物天名精的果实。《唐本草》载:“鹤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细,合叶茎而用之。”《本草图经》称:“鹤虱,今江淮、衡湘问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采无时。杀虫方中此为最要。”《植物名实图考》曰:“天名精,子极臬而刺人衣,诸家皆云子名鹤虱。湘中土匡有用鹤虱者,命取视之,乃野胡萝卜子。"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天名精,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关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mm,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态环境
生于沙性土壤上,田边、路旁常见,农田以近地边处较多。
生物学特性
南鹤虱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山区、半山区以及平原地区均可栽种。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扬净。
形状规格
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一端收缩呈细喙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另端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性味功能
味苦,辛,性平,小毒。归脾,胃,大肠经。有杀虫消积的功效。主治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小儿疳积等症状。
化学成分:
果实含鹤虱内酯(carpesialactone)[1],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2],三十烷(triacontane)[1],正已酸(n-capr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豆甾醇(stigmasterol)[3]等。种子含二十六烷醇(cerylalcohol) [4]。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杀虫作用
真伪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七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尚含细小草酸钙结晶。
粉末特征:棕黄色。
①孔纹导管与纤维共生,纤维壁厚,另有细小螺纹导管。
②厚壁细胞类方形,孔沟稀疏。
③子叶薄壁细胞内含糊粉粒。
④柱晶较大。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5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后。挥发油用石油醚溶解供点样,另以细辛醚为对照品,在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分别点样品液和对照品液,以己烷-乙酸乙酯-苯(7:2:1)展开,晾干,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用5%香兰醛-硫酸溶液显色,样品与对照品在相对应的位置处显紫红色斑点
种植技术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播前需浸种催芽,存季于3-4月,鹤虱秋季于8月初条播、覆浅土,保持土壤湿润,5-8d出苗。选择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微酸性的壤土为宜,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2000kg作底肥,深耕细耙,整地作畦,畦宽约1.2m,然后在畦面按30cmx25cm开穴定植,每穴定植1苗,定植多带土,每667m2定植5000株。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露地春季终霜后定植,保护地8--9月定植。
田间管理:种子繁殖的,当苗高一厘米时,浇一次清淡人畜粪水提苗。苗高3-4厘米时,要匀苗,补苗。每隔3-4厘米留苗一株,补苗要带土移载。匀苗后,中耕除草一次,并行追肥。在栽后发出新苗时中除,追肥一次,以后只须拔草松土,至九月收获后及11月各追肥一次过冬。
药典标准
本品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顶端收缩呈细喙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基部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鉴别]本品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薄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和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含细小的草酸钙结晶。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杀虫消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南鹤虱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晒千,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为双悬果,呈椭圆形,多裂为分果,分果长3~4mm,宽1.5~2.5mm。表面淡绿棕色或棕黄色,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钝圆,背面隆起,具4条窄翅状次棱,翅上密生1列黄白色钩刺,刺长约1.5mm,次棱间的凹下处有不明显的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接合面平坦,有3条脉纹,上具柔毛。种仁类白色,有油性。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
[鉴别](1)本品分果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主棱处有分化成单细胞的非腺毛,长86~390μm。中果皮有大型油管,在次棱基部各1个,接合面2个,扁长圆形,直径50~120μm,内含黄棕色油滴;主棱内侧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种皮细胞含红棕色物质。胚乳丰富,薄壁细胞多角形,壁稍厚,含脂肪油和糊粉粒,糊粉粒中含有细小草酸钙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