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
别名
桑果、桑仁、桑椹子、桑枣、桑泡等。
概述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果穗。桑葚最早可见于《尔雅》,郭璞云,葚与椹同。但作为药用始载于唐《新修本草》,列于木部中品,述于桑根白皮项下:"桑椹味甘寒、无毒,单食主消渴。"李时珍说:"椹有乌白二种"。现知均为桑之聚花果序。
产地分布
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原来产于河南商丘,安徽阜阳、亳州、芜湖、蚌埠等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区也在逐渐转移,近年来商品主要来源于河南商丘、许昌,山西太原,浙江的临安、桐乡、建德,江苏泰兴等地。此外,四川南充、合川、涪陵,湖南、河北、广东、湖北、广西等省区亦产主为栽培。
形态特征
原植物桑为落叶乔木,高达15m。常因整枝、修剪成灌木状,植物体含乳汁,根皮黄棕色至红棕色,纤维性强;树皮黄褐色,常有条状裂隙。叶互生,叶柄长1.5-4cm,被疏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10(-20) cm,宽7-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有时具不规则的圆齿,或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沿叶脉处有短疏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同时开放;雌雄花均列成穗状的蒸荑花序;雄花序长1-2.5cm,雌花序长0.5-1.5cm;雄花花被片4,雄蕊4,中央具不育雄蕊;雌花花被4,无花柱,柱头2裂,宿存,子房一室,具一胚珠。瘦果外被肉质花被,密集成聚花果,初时绿色,成熟时黑紫色,少有白色的。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态环境
生于山地,常栽培于村旁、地边、田间或山坡及城市住家附近。
生物学特性
落叶乔木,高达15m。常因整枝、修剪成灌木状,植物体含乳汁,根皮黄棕色至红棕色,纤维性强;树皮黄褐色,常有条状裂隙。叶互生,叶柄长1.5-4cm,被疏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10(-20)cm,宽7-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有时具不规则的圆齿,或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沿叶脉处有短疏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同时开放;雌雄花均列成穗状的蒸荑花序;雄花序长1-2.5cm,雌花序长0.5-1.5cm;雄花花被片4,雄蕊4,中央具不育雄蕊;雌花花被4,无花柱,柱头2裂,宿存,子房一室,具一胚珠。瘦果外被肉质花被,密集成聚花果,初时绿色,成熟时黑紫色,少有白色的。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山地,常栽培于村旁、地边、田间或山坡及城市住家附近。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主为栽培。
生长习性
植物桑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野生或栽培。
生长周期
多年生落叶乔木。
采收加工
5-6月间果实近成熟时,色发红即采拾,直接晒干或烘干,亦有稍蒸或用热水浸泡后再晒干。后者易干燥和保存。
贮藏养护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形状规格
本品为聚花果,有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常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性味功能
味甘、酸,寒。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养血生津功能。用于头晕、耳鸣、目眩、心悸、头发早白、津亏口渴、肠燥便秘。
化学成分:
果实中含有芦丁(Rutin),胡萝卜素,维生素A、B、C,蛋白质、糖,花青素甙,脂类(62.6%),游离酸(26.8%),醇类(1.6%),挥发油(1%),鞣质及矢车菊素(Cyanidin)等。构成脂类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68.3%),油酸(12.67%)和棕榈酸(11.85%),以及少量的肉豆蔻酸(0.105%),棕榈油酸
(0.188%),硬脂酸(4.46%)和亚麻酸(0.98)等。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素(69%)和香叶醇(17%)。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桑椹进行了钾、钠、氯和酸碱度测定,结果:pH6.5,钾23.6,钠10.4,氯1.0。(钾、钠、氯含量均系100g中药中的毫克当量数)。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1-2cm,直径0.5-0.8cm,果序柄长约1cm。果穗有瘦果30-60个,表面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包肉质花被片4,果实边缘有棱线,果皮薄。种皮淡黄色,胚乳白色,油质。气微,味微酸而甜。以个大、色暗紫、肉厚者为佳。
药典标准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性状]本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或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鉴别]本品粉末红紫色。内果皮石细胞成片,淡黄色,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壁厚,孔沟和纹孔明显。内果皮含晶细胞成片,每个细胞含一草酸钙方晶,方晶直径7~11μm,花被薄壁细胞充满紫红色或棕红色色素块,非腺毛单细胞,多碎断,长短不一,直径12~45μm,有的足部膨大。草酸钙簇晶散在或存在于花被薄壁细胞中,直径3~22μm,种皮表皮细胞黄棕色,表面观类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7~18u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孔沟明显。
[检查]水分不得过18.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12.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8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性味与归经]
甘、酸,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