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
别名
白木耳、白耳子。
概述
银耳科银耳属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的干燥子实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
产地分布
四川的通江、万源、南江、巴中为老产区主产地。贵州的遵义、金沙、瓮安、湄潭;湖北的房县;陕西的镇巴、紫阳、汉阴;福建的平和、南靖均为老产区。湖北的南漳、保康、谷城;河南的商城;安徽的金寨;福建的宁德、古田;浙江的衢州等地均为新产区的主产地。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有栽培。
形态特征
银耳是一种喜温的真菌。子实体白色,耳形、鸡冠形、菊花形,直径5~10cm。胶质,间有黄色,半透明,有平滑的柔软的褶襞,分裂成扁薄而蜷缩如叶状的瓣片,灿然若花。用手指触破,即流出白色或黄色粘液。崽子实体瓣片的上下表面,均覆盖有子实体层,子实体层由无数的担子所组成。担子卵圆形或近球形,(12~13) μmx10μm,透明无色,孢子近球形,(6~7.5) μmx(4~6)μm,透明无色。鲜时饱含水分,气微香,味淡。
生态环境
天然银耳生长于海拔500~1500m的半山坡栎树林下、树桩或断木上。栽培银耳,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室内、室外广有生产。凡菌材、菌种有来源,具有适宜银耳生长的温度、湿度等条件,掌握一定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不论山区或平原,都可栽培。一般可栽培香菇、蘑菇的场所都可栽培。
生长周期
每年5~9月为银耳盛产季节。银耳原为大自然腐生真菌。寄生于阔叶树的朽木上,依靠吸收腐朽树木的养分而生长发育。真正的野生银耳为数极微。20世纪60年代以前所谓野生银耳,也是原产地人为仿野生,任其自然生长的银耳,现称为老法生产。其过程是头年秋天或当年3月下旬,砍伐生长6~9年壳斗科栎属麻栎或桷栎等树木。砍后4~5天消枝、剁段,在带皮段木上斜砍眉毛状切口,习称“花疤”,稍斜码垛堆晒。经半月或1月,将段木散堆排放,等待自然接种。林中气温上升,头一批野生银耳担孢子成熟。成熟后的担孢子有弹射力,借风、雨的传播,自行落入段木的裂缝中,在树皮下繁殖生长。自然接种后,经1~2月,段木裂口处生出耳形或花朵形的银耳,成熟后采割。以后每隔5~10天,用竹刀或骨刀采割一次,将鲜耳烘或晒干,即为天然银耳。为了提高产量,银耳产区早在50年代之前,已陆续采用人工接种。如:①用头年生长过银耳的原木,夹杂在当年新砍段木中,称“木引”。= 2 \* GB3 ②将鲜银耳加水搓揉,制成浆状菌液,用毛刷涂入段木的两头和“花疤”中,称“菌液引”。③后来有人用培养基,以简单方法制作菌种,接种于段木上,称“菌引”。但当时对银耳繁殖、生长认识不够,有否收成仍依赖天时、地利,产量较低,所以仍称“天然银耳”。这种老法生产的银耳,以四川的万源、通江最早,最为著名。后来转移至贵州的遵义地区、陕西的安康地区(现安康市)。此类银耳虽产量较低,但质量相当好,因为不脱离原有环境,使用的段木优良,菌种来自天然,菌种几乎年年更新,长出的银耳朵大、色白、耳片阔厚、胶质重、发性大。1964年前后,经过广大科研人员和产地耳农的努力,革新了菌种制作,扩大栽培菌材,在接种方法、耳场选择等多方面采用新技术。新法栽培推广后,使我国银耳生产走上一个新的阶段。现将新法简介如下;
(1)菌种制作:银耳的繁殖,主要由担孢子、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及共生菌香灰菌丝生长进化,而形成子实体及担孢子。银耳菌需要营养、温度、湿度、光线、酸碱度等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培养菌种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为培养基,取成熟的新鲜银耳一小片做种耳,装入三角瓶,置于恒温箱内,可培养出银耳芽孢子纯菌种。此种纯菌种可供栽培种更新和培育银耳纯菌丝用。用同样的培养基,切取已生过银耳的段木一小片,装入试管,置于恒温箱内,可培养出帮助银耳菌丝分解木材、提供营养物质的香灰菌丝和发育菌丝。香灰菌为银耳菌不可少的共生菌。用以上培养出的菌种、菌丝,扩大培养,制成母种。用母种接种在木屑、米糠及少量蔗糖、石膏粉以水拌和的培养基,装入瓶内,制成原种。用原种接种,扩大生产为栽培种。栽培种有木屑菌种、木块菌种、枝条菌种三种。木屑菌种生产方法同原种。木块菌种和枝条菌种应将枝条或木块斩成长1.2~1.5cm,直径1~1.2cm的小段,一头用刀削成楔形,浸泡在淘米水或蔗糖水中12小时。将原种2/3同枝条或木块拌匀,装入瓶内,把1/3的原种盖在每瓶上面。经1个月左右,菌丝涨至瓶底,便可用于段木接种。
(2)栽培菌材扩展:根据现有知识,可栽培银耳的树种很多。针叶树不可用,阔叶树有特殊气味及含灭菌成分的也不可用,除此都可以作栽培银耳的材料。20世纪70年代后,除了原有棒栽(段木栽) 之外,福建、浙江等地又创造了瓶栽和袋栽方法。用木屑、米糠或麦麸及少量蔗糖、石膏粉、硫酸镁、黄豆粉等用水拌匀,装入广口瓶或圆棒状特制塑料袋里,经灭菌后,接入原种,40~50天可采收银耳。瓶栽的材料也有用棉籽壳、玉米杆等替代品。瓶栽的优点,可节约木材,生长周期短,占地少,易控温度、湿度,减少病虫害,产量比段木高,一年四季可栽培。缺点为,因而朵大,耳片小,色白香味差,胶质少,发性小,烧不腐。
(3)接种方法:现行的接种方法,掌握温度、湿度及时接种。如段木接种,现在采用啄斧打眼,木块、木屑、菌种同时填入。接种后上堆发汗,使段木发酵催腐,让银耳菌丝浸入木质,蔓延生长,提高菌种传引率,充分利用段木,增加了银耳的产量。彻底改变过去刀砍“花疤”,借风雨传播菌种的老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成功率很高,接种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4)耳场的选择更趋合理:过去老法生产的耳场,都在野外,一定要选择有野生银耳生长的栎树林中。在山腰、山谷、林间、溪旁建场,要求“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的环境。银耳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80%~90%,菌丝体要求在微酸性(pH5.5~6.5)环境中生长,子实体将成熟阶段要求较多的氧气,怕阳光直射。现在的耳场,在野外山区,多选有水源、朝南、潮湿,上有树叶遮阴,四周避风的环境,顺山坡挖成坑道式修筑耳场。在平原或无树木遮阴的地区,可利用旧屋、暖棚、草房等室内、室外修筑培养室,并以覆盖塑料薄膜、喷洒清水等方法,人工调节和控制温度、湿度。
采收加工
银耳的采割没有规定的时间,以成熟为度。不论棒载、瓶栽、袋栽,银耳的耳片完全展开,没有小耳蕊,白色半透明,朵大如花,边缘光泽,手捏有一定弹性即为成熟。采收时选择耳片变软的先割,整朵用竹刀、骨刀或小钢刀从银耳基部平割,割到橘黄色的耳根为宜,保留耳根,使其再生。一般一个好耳脚可采3~7次,夏暑季节5~7天采收一次,瓶栽的约每半个月可采一次。如将耳脚连根拔出,不能再生。
采割下的鲜银耳,拣去树皮杂质,立即用刀挖掉底部硬块状的黄色或黑色的耳根。装入竹筛,用清水淘洗干净,晾干水气,在日光下摊晒或40~60°C温度烘培至干。烘焙时要常翻动,以防烤焦。现在多数银耳产地都用以上简单加工法干燥。但四川的通江、南江、万源等银耳老产区,仍有沿用过去老方法加工者。第一步,将鲜耳按质量分等级,修净耳脚,拣去杂质,清水淘净。第二步,用竹扦将淘净的鲜耳紧密的穿成串,两头以物卡住,防止滑出,排放在铅丝编织的长方形丝板上。第三步,将丝板移放在暗火烘房内的木架上,以50~60℃温度烘焙,至半干时,把耳扦成串翻转,12~14小时可烘干。第四步,把耳串上色泽不好的耳子修剪下来。剪时如耳子太干,可用湿布盖1小时,软润时再剪。最后把耳子放在潮湿处回软或蒸软,抽去竹串,在通风处吹干,即为成品。四川老产区的银耳质量高,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菌种纯、耳瓣大,用青㭎段木栽培。其次是加工方面因素,耳脚修完干净,成串烘干,数朵粘连,块大体轻,所以品质不同于一般产区。
贮藏养护
置干燥阴凉处,防潮、防霉。不宜日晒或石灰吸潮。
性味功能
润肺养胃。适用于肺虚咳嗽,痰中带血,虚热口渴等症。现大量作副食品炖、煮食用。